澳大利亚女性诗歌译介计划之二努那库族
年初秋,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努那库族的奥赭鲁在到达上海的第三天早上对历史学家曼宁·克拉克(ManningClark)打趣道:“我又怀上了”。奥赭鲁指的,其实是自己又开始写诗了,而那时的她,叫做凯思·沃克(KathWalker)。
年11月3日,凯思琳·珍·玛丽·鲁思卡(KathleenJeanMaryRuska)在昆士兰州东南海域的斯特拉德布洛克岛(StradbrokeIsland)出生,图腾是努纳库族褐黄纹相间的地毯蟒。原住民们把这座岛屿叫做明赭瑞巴(Minjerribah),意为阳光之岛。凯思琳的父亲爱德华·鲁思卡(Edward[Ted]Ruska)有着努纳库族、德国和西班牙裔菲律宾人血统,凯思琳的母亲露西·麦卡洛克
(LucyMcCullough)属于澳大利亚“被偷走的一代”(TheStolenGeneration)。露西的父亲是苏格兰人,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根据昆士兰州年通过的“原住民保护条例”,十岁的露西在她母亲并不知情下被带走,送进布里斯班市一个天主教教会机构,母女从此再没有见过面。从年维多利亚州首先通过“原住民保护条例”以来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澳大利亚本土有百分之十到三十的原住民儿童(特别是混血儿)被迫和自己的家人、族人分离,在政府及教会机构和白人家庭的管理下生活,接受劳动培训。这一“保护条例”以维持原住民血统的纯正和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成人暴力及虐待为由,造成了原住民族群关系的严重隔断及文化传统的遗失,给像露西这样的受害人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教会机构并没有教她读书写字,只是培训她干各种家务活,不会读写也成了她一生的遗憾,使她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凯思琳在爱德华和露西的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六,她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道:“我父亲给政府当差,每周挣三个英镑,外加孩子们的伙食配给。要是我们不按照土著人的方式生活,单靠伙食配给的话,那我们就早都饿死了。”凯思琳从小在父母的鼓励下自由成长,学会了耕种、打猎、捕鱼,也了解和获得了努纳库族关于这座阳光之岛的传说和知识。比起露西,爱德华对子女似乎更宽松,有一次,当露西责怪凯思琳总是无所事事地闲逛时,爱德华跟她吵起来,叫她不要管凯思琳,说:“她不一样”。凯思琳天生是左撇子,在她刚上学的时候每天被老师“用一块厚厚的圆乌木戒尺打手指”以纠正这“不当”行为,因为左手疼痛难忍,她只能学着用右手写字,这段经历使她后来一直非常反对抹杀人的自然天性的规章制度。年,澳大利亚被经济大萧条的阴云笼罩,十三岁的凯思琳从登尼治州立学校(DunwichStateSchool)毕业后,和当时很多接受过初级教育的原住民女孩一样,当起了家政工,其后十年间,她辗转在几个无暇料理家务的双职工家庭,靠做家务赚取微薄的薪水。
在一首题为《白人的厨娘》(“Cookalingee”)的诗中,凯思琳以她的原住民朋友埃尔西·路易斯(ElsieLewis)在昆士兰州西部一座牧场当厨师的经历为蓝本,以对写的手法和戏仿丛林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失去家园的原住民们共同的离散命运。根据诗后的注释,埃尔西当时经常给牧场附近流浪的原住民们提供食物,而他们则把埃尔西叫做“Cookalingee”,一个由英文和当地原住民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词。这首诗结构工整,除最后一节为一组对句外,前三节各含七组对句,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凯思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两种表面上大相径庭实质却息息相连的人生——同为原住民,在牧场靠劳动为自己谋得衣食的女厨师是现代社会再普遍不过的劳资关系的参与者,而她所帮助的则是失去土地后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生活的族人。虽然全诗从女厨师的视角出发,以群像的方式刻画了过着流浪生活的原住民,但他们那看起来沉默被动的存在才是将此诗命题往深推进的动力。女主角在向他们伸出援手后,助人的快乐和满足反被一种无力感代替,使她哭了起来。比较衣食无忧的她和衣食不保的他们,前者从表面上看要比后者幸运,可这“幸运”的代价却是离开族人后独自在外生活的孤单与凄苦,由此可见这“幸运”实则为不幸。处于现代社会边缘的原住民失去的是土地、是现实中的家园;而现代社会的直接参与者、诗中的女主角失去的却是精神上的土壤、心灵的原乡。
这首《白人的厨娘》和《黎明为逝者恸哭》以及写给原住民艺术先驱艾伯特·纳麦吉拉(AlbertNamatjira)的诗都出自《我们上路了》(WeAreGoing)一书。这部年由布里斯班蓝花楹出版社(JacarandaPress)推出的诗集不仅是凯思琳的第一部个人作品,也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部原住民诗集,先后重版五次售出一万多册,年更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成为澳洲诗歌史上的畅销书之一。六十年代是澳大利亚社会运动的活跃期,反越战、反捕鲸、反种族歧视和女权运动逐渐兴起。从年加入澳大利亚支援二战妇女会(TheAustralianWomen’sArmyService),学习救护知识,当上接线员;到年底因为耳疾退役,动员成立布里斯班首个原住民女子板球队(TheBrisbaneAll-Blacks);再到年加入昆士兰州原住民与托雷斯海峡岛民奋进委员会(theQueenslandCouncilfortheAdvancementofAboriginesandTorresStraitIslanders)和其后的昆士兰州原住民奋进联盟(TheQueenslandAboriginalAdvancementLeague);凯思琳一直是公共事业热情的参与者和倡导人,年她更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奋进委员会(TheFederalCouncilfortheAdvancementofAboriginesandTorresStraitIslanders)的全国秘书。但在一开始,她并不是作为意见领袖,而是以一个家政工或文员的身份参与这些社会运动的。
从年嫁给自己的童年伙伴、半职业拳击手布鲁斯·沃克(BruceWalker)并因此改名为凯思·沃克;到生下儿子丹尼斯(Denis)并与布鲁斯一起加入澳大利亚共产党(因为这是当时唯一没把“白澳”写进纲领的政党);再到和布鲁斯分居,生下二子维维安(Vivian),变成要养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原住民在社会上所面对的歧视、不公以及草根阶层的经历使凯思认识到反抗和发声的重要性。她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研习各种诗歌写作方法并加入了现实主义作家协会(TheRealistWritersGroup)。五十年代初期在澳大利亚共产党的支持下成立的此协会倡导文学的社会现实主义,提倡作家们去农田和工厂纪录工农阶级的真实生活,同时也鼓励能读会写的工人和农民创作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在《我们上路了》问世两年后,凯思出版了第二部诗集《黎明触手可及》(TheDawnIsAtHand)。四年后她的第一部诗选《我的同胞》(MyPeople)出版,这部选集至年为止共重版了四次。虽然诗歌为凯思带来了非常高的知名度,但她那些直捣现实提出尖锐问题的作品也同时引来了争议。
《我的同胞》第一版和第四版的封面(网络图片)
从《我们上路了》开始,批评界就不断有人质疑凯思的诗出自他人之手,有批评家抨击这些作品过于“愤怒”,有的甚至抛出因为她不是“纯种原住民”而是“黑白混血”所以才能用英文写诗这种谬论。虽然凯思在不同场合都对这些批评予以了驳斥,而她的诗歌也为她赢得了澳大利亚作家奖金和玛丽·吉尔摩奖章等荣誉,但种族歧视的恶言也曾深深地刺伤她。当六十年代激情昂扬的理想主义高潮开始退去,但同时并没有带走人们希望通过社会运动而解决的各种问题时,一种幻灭的情绪开始在社会上浮现,而随着矿业和地产业在澳大利亚的扩张,凯思也在此时意识到为原住民争回土地等切实权利的迫切性。于是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明赭瑞巴,在岛上创建了努纳库努吉文教中心(Noonuccal-NughieEducationandCulturalCentre)并将自己的精力投放在环保和教育事业上。把家重新安在明赭瑞巴也使她回归自己的文化根源并思考如何让下一代了解和继承努纳库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开始整理努纳库族关于这座岛屿的传说并将它们写成儿童故事,她还开始尝试为这些故事配图。从年起,她接连出版了《斯特拉德布洛克的造梦时代》(StradbrokeDreamtime)、《天空爸爸和土地妈妈》(FatherSkyandMotherEarth)、《彩虹蛇》(TheRainbowSerpent)等五部故事集。
在七十年代,凯思的足迹遍布了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她曾在各个大学演讲,也曾参加国际会议和论坛。年,在澳中理事会的组织下,她与曼宁·克拉克,时任昆士兰州立美术馆副馆长的卡罗琳·特纳(CarolineTurner),西澳洲的外科医生艾瑞克·谭(EricTan)以及澳大利亚文艺理事会的代表罗布·亚当斯(RobAdams)一行五人来到中国,游览了北京、西安、上海、杭州、桂林和广州六个城市,会见了政府机构的人员、大学师生、作家和艺术家们……整个行程中,凯思一直用油画棒画下途中触动她的景物,在艾瑞克帮她买到毛笔和墨汁后,她也开始尝试用笔墨作画。她回忆起小时候在明赭瑞巴见过的中国水手,提起第一个到过中国的原住民——加里·福力(GaryFoley)。中国之行的一切都让她更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她在参观完桂林的芦笛洞后写了一首诗。桂林山水的奇特,钟乳洞的曲幽引发了她的想象力,在那里她看到了“造梦时代”传说中象征四季轮回和生命之源的彩虹蛇。年蓝花楹出版社和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合作,以凯思的英文原文和顾子欣的中译相对照的版式推出了《凯瑟·沃克在中国》(KathWalkerinChina)。这是中澳文学交流史上第一部由两国共同出版的图书,凯思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在中国推出个人诗集的澳大利亚诗人。此书由十六首诗,五篇关于五个原住民部落的传说故事,曼宁·克拉克所作的序和一篇凯思讲述自己童年经历的访谈记录构成。
年,为抗议官方庆祝“登陆澳大利亚两百周年纪念”,凯思退还了她在年获得的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并改名为奥赭鲁·努那库。“奥赭鲁”是纸桉的努纳库族叫法。这种在澳大利亚常见的桉树有白棕灰三色斑驳粗糙的树皮,原住民们会用这些树皮包食物,包扎伤口,也将它们编成摇篮和床垫。纸桉和原住民一样土生土长于这片土地,凯思改名为奥赭鲁,不仅重申了自己的原住民身份,也代表她将自己完全交还给这片生养她的土地,成为这片土地最初的记忆在当下的守护人。
文/樊星
参考文献:
Cochrane,Kathie.OodgerooNoonuccal,-.St.Lucia:UniversityofQueenslandPress,.
Noonuccal,Oodgeroo.WeAreGoing:poems.Brisbane:JacarandaPress,.
---.KathWalkerinChina.BrisbaneandBeijing:JacarandaPressandInternationalCulturalPublishingCorporation,.
Shoemaker,Adam,ed.Oodgeroo:ATribute.St.Lucia:UniversityofQueenslandPress,
奥赭鲁·努那库诗歌选读
作者
奥赭鲁·努那库
译者
樊星
白人的厨娘
(致埃尔西·路易斯)
白人的厨娘,如今全天
在牧场烹煮白人的菜肴。
有吃有穿有供给,
从厨房门看出去。
一群衣衫褴褛的族人,
饥饿的流浪者,黢黑的脸庞。
从不乞讨,他们只在一旁站着,
沉默地等着,野性而羞赧。
因为知道在需要时,
白人的厨娘会把他们喂饱。
偷偷往里看,深邃的黑眼睛
惊讶地盯着炉子。
锅碗瓢盆,
那里有白人全部的奇观。
库卡林吉,还是个姑娘,
不顾白人牧场的防火演习。
深知那条老族规:
“有福同享”。
听到由来已久的族训:
“一己所有归全体”。
此刻她用无私的双手,
为那群人送上白人的食物。
白铁盘盛满,白铁杯加满,
给每个猎人、孩子和女人。
开怀地,他们席地而坐,
却只能用手抓着吃。
吃完就踏上他们的路,
饱着肚子,义无返顾。
白人的厨娘,还是个姑娘,
看着他们满意地离开。
她的黑眼睛噙起泪水,
好像一切理所当然。
有地方住、有工钱的她,
是否和他们现在一样高兴?
怅惘地,她思考着
一些被换走、遗失的东西。
关于记忆中的过去的歌谣,
那些漫游,那些过去的自由。
有幸得到她所珍视的一切,
有技术、生活安稳、有文化,
她有很多他们没的,
但像她这样是不是活得更快乐?
孤单单在她的天堂里,
库卡林吉坐下哭泣。
黎明为逝者恸哭
此刻拂晓的微光
淡淡笼罩着沉睡的部落
老婆婆首先醒来想起:
每天黎明的第一件事
就是纪念逝者,为他们而哭。
轻柔地,她哭了起来,
一个接一个,他们醒来,听见,
加入这恸哭,整个部落
都哭着那些死者,可怜的死者
从这儿消失到了黑暗之地:
他们被这样怀念着。
然后结束,接下来是生活,
火生起来,笑响起来,
新的一天在召唤。
纳麦吉拉
原住民,你昂首阔步
兴高采烈画出乡间景象
独步的人,你名声愈上
走路都有人把你认出
但荣誉和致敬也只徒然
你被白人制定的规则扼杀
却并无触犯本族:与人
共享一切的律法
他们大声的赞美又有何用
谁给你荣誉,又给你囹圄?
纳麦吉拉,他们热捧你的艺术
称你为天才,再使你心伤
我们上路了
(致凉井婆婆)
他们走进小镇
平和而安静,半裸着身子的一群人,
他们那一族仅存的一群人。
来到这个曾经举行部落仪式,
而如今白人奔忙如蚁的地方。
房地产商的告示写道:“此处可倒垃圾”。
如今垃圾盖住半个博拉圈[1]的遗迹。
他们坐下来感到困惑,他们无法表达所想:
“我们现在成了这里的外人,但白人才是外来的一族。
我们属于这里,我们属于老传统。
我们就是那梦舞[2]和博拉圈,
我们就是那古老神圣的仪式,老一辈的律法。
我们就是造梦时代的传奇,传说中的部落故事。
我们就是过去,捕猎和开怀的游戏,漫游的
篝火。
我们是盖费巴山上的闪电
迅疾而可怕,
也是闪电后的雷声,那大嗓门的家伙。
我们是静静的黎明围起黑暗的湖。
我们是当营火渐熄时溜回来的鬼影。
我们是大自然和过去,古老的方式
消失、离散。
灌木丛不见了,打猎和笑声消失了。
鹰不见了,鸸鹋和袋鼠也从这儿消失了。
博拉圈不见了。
梦舞不见了。
而我们上路了。”
和少先队员在西安
(年9月20日)
在八路军总部
我们和穿白衬衣蓝裤子
戴红领巾的
孩子们会面
他们在学习
中国现代
战争史
用唱儿歌般的调子
他们朗诵着
清亮的嗓音
在房间里回荡
过了一会儿
我们看到他们
蹲在地上
听老师讲话
曼宁和我
提出给他们唱一首
《丛林流浪》
我觉得他们喜欢这歌
抑或他们
只是出于礼貌
才这样表现
轮到他们给我们唱
一首少先队歌
我们也挺喜欢
临走时
我们用手拢着嘴
朝他们呼出我们
澳大利亚的“库——咿”
芦笛洞
(桂林,年9月29日)
没想到会在桂林遇见你
我的彩虹蛇
我的地母
但你在那里
在芦笛洞中
与你藏在造梦时代中
所有那些
别的动物和爬虫
清亮如镜的湖
倒映你的腹底
地底的贮藏
那里的青蛙肚里装着水
展示着
蘑菇和各种果实
蔬菜、动物和鱼
也许因为我在这美丽的国度
待得太久
芦笛吹出一曲哀歌
冷风吹过
石头的大教堂
让人想起
斯特拉德布洛克的
海风
而那芦笛仿佛在
描摹这景象
地上湿滑的石头
把我带回海边的湿泥地
那里的海草和蚌壳
鱼蟹说着话
你远道而来
是为了提醒我回家吗?
乌鲁鲁,你在澳大利亚的栖息地
没了你就不再一样
我将回去
但也庆幸自己到过这里
告诉我,我的彩虹蛇
世上是否只你一条?
也许因为现在我有时间去想
也许你也只是大地子民的
其中一位保护神
我的彩虹蛇
只是
地母的灵魂之一
[1]博拉圈,英文为BoraRing,用沙土和石头在地上堆起来的一大一小双圆环(有时也见三圆环),澳大利亚原住民举行部落(特别是成人)仪式的地方。
[2]梦舞,英文为Corroboree,澳大利亚原住民重演造梦时代传说的舞蹈和仪式。
关于澳大利亚女性诗歌译介计划
此计划将通过诗歌批评与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长期以来在中译英文诗歌及批评界甚少被涉及到的澳大利亚女性诗歌。此计划由若干篇短文构成,每篇集中介绍一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借以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写作来回应并改变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环境这一问题。
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澳大利亚经常被看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然而,在年荷兰人“发现”这片南半球最大陆地前的四万多年间,这里一直居住着原住民的部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造梦时代”的文明。不同的部族虽然有不同的语言,但却都没有文字,于是“歌”(Songs)成了一种记忆载体,起到了传承知识的作用。而这些歌则可以被认为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诗篇。年以降,从其它几个大洲来到澳大利亚的一代代移民及她们的后代写就的诗歌,又继承和体现了多种多样,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澳大利亚的女诗人们,带着对这片土地固有的古老文明和对遥远原乡文化的敬意,通过在当下对这种双重的深层时间的探寻,用诗歌描绘、表达、辨析和定义了自我。
此计划将以二十世纪为重点,介绍经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洗礼的诸位诗人,将重点探讨她们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不断分流和更新的女性主义理论的阐释,希望能为读者描摹出一幅多姿多样的澳大利亚现当代女性诗歌群像。
关于译介计划主持人
樊星,女,年生。现为西澳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候选人,论文研究年以降的澳洲和中国女性诗歌。硕士毕业于澳门大学英文系。年出版首部中英双语诗集《LostintheAfternoon/兔子在午后梦见爱丽丝》。年凭借组诗《岛屿四章》获香港城市文学奖新诗组冠军。其诗作及译作散见于《字花》、《诗歌月刊》、《中西诗歌》、Cha:AnAsianLiteraryJournal及CorditePoetryReview等文学杂志和网刊。
“翼”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络白癜风医院拉萨哪家好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