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土文苑一篇有关评梅女子文学社诗歌
二十五载文坛事十三期刊红鬃马
——序文集《红鬃马》诗歌专辑
作者:董怀庆十七年前,通过我的学生赵芳,应平定女子文学社社长魏文瑾特邀,为她主编的《红鬃马》第3期写过一篇短文,记得题目叫《红鬃马奔腾不息》。当时的《红鬃马》还是一匹刚刚诞生的小马驹,如今它已经在文坛上驰骋了二十五个春秋,成为一匹真正的“骏马”了。十七年后的今天,文学社的《红鬃马》已出版到第13期,老社长文瑾要我为该书写篇序文,作为一个看着这匹骏马长大的耄耋老人,实在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于是便欣然从命。 翻开这一期《红鬃马》,仿佛步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园林,真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这是一本诗歌专辑,共收入42位作者的68首诗歌作品。散见于“蓦然回首”“山水掠影”“疏影斜横”“润物细声”“沾衣欲湿”五个栏目。最后一个栏目“一片冰心”是两位文坛须眉写给评梅文学社巾帼们的“寄语”。单看这几个由中国古典诗歌的名句集成的栏目标题,就使人感到一阵阵浓浓的诗意。仔细品读其中的作品,如食佳肴,如品名茶,余香满口。古语曰“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这里,让我信手采撷这座大花园里的几片绿叶、几朵鲜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雁阵的《乌金劫》是以上世纪初的阳泉保矿运动为题材的作品。作者控诉了列强的“蚂蟥吸血”的罪行,歌颂了先辈们如火如荼的斗争,表述了年轻一代继承先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的决心,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此外,她写的《组诗四首》诗风轻盈,读后让人赏心悦目。 韩利敏的《登狮脑山》曾在“中外新闻网”上刊出,作者设想一个经历过百团大战的耄耋老人70年后重上狮垴山的感受。这首诗里有“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的回顾,有面对纪念碑、面对战士墓冢的感受,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写得入情入理,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苇笛的《算不算》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这首诗就像从苇笛里吹出的一支悠扬的乐曲,动人心弦,引人遐想。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比”的手法,开头的四个句子全是比喻,意象鲜明,蕴含丰富;结尾两句话落到实处,答案不言自明,意在言外。更富有创造性的是通首诗全是作者的提问,答案由读者得出。这就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空间。作者可谓深得诗中三味。 小岸是我市新崛起的女作家,以写小说见长,写诗是偶一为之。她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富有抒情风味,而这个“情”字正是诗歌的要紧之处。小岸的《四月》只不过是情随“文”迁,把这份“情”移植到诗歌里面罢了:你看,在她的诗里反复咏叹的那株“丁香”,既是小说里的形象又是诗歌里的意象,让你难分彼此;你再看,这首诗的四个小节仿佛是小说的四个情节,但又是诗歌的四个画面,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影视作品里的四个“蒙太奇”,抒情乐曲里面的四个乐章——熔叙事艺术和抒情艺术为一炉。这是文坛射雕手在诗坛小试牛刀之作。希望小岸在构建她的鸿篇巨制之暇,也把裁云剪月的剩余分一片给评梅文学社的诗坛,为她锦上添花。 《拥有你,我拥有两个人生》是赵春仙写给她女儿的诗,一看这个标题,一股浓浓的亲情便扑面而来。她从女儿呀呀学语时写起,直到见证女儿长大。诗共九小节,一会儿分写,一会儿合写。既写出了女儿的天真可爱,也写出了母亲得到关爱牵挂。让人感受到母女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舍的亲情。诗歌的语言精练传神,如:“你眼中满满的我,我眸里满满的你”“大的是未来的你,小的是从前的我”,显示出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 集子里还收录了一首新入围的外籍社员,来自澳大利亚的马吉?卡斯戴尔斯的诗作。这首诗虽然由英语译成汉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了解。诗歌内容写的是夜里梦醒之后对儿时的回忆。作者选择了一个“月圆时分,父亲生气发难”的场景展开叙述,然后笔锋一转回到眼前,以“我”在月光下“笑对四周”,别开生面。最后以“上帝嘲笑,人之生命非常”“时光如流,期与圆月共享”作结。这首诗在章法上,起承转合,写得十分圆满,类似中国古典诗歌的律诗和绝句。其中望月怀远的写法,也让我们想起月光照耀下的唐代诗歌——如果作者喜欢中国古典诗歌,那么她已经汲取了其中的真髓。诗的风格似乎还有写过《西风颂》的英国诗人雪莱抒情诗的影子。有这样一位海外的知己来入围,不仅为评梅文学社增光添彩,也为阳泉中外文化交流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即使她身居澳大利亚,这个由缪斯牵线搭桥与中国文学结缘的外国女士,也不会忘记她跟评梅文学社的这一段友谊。
原诗英语写成,由市教育学院退休教师王伟先生译成现代汉语。译诗不仅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而且转化成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其实是一次再创作。由此而形成了本期“中外合璧”一道风景。其他如尹丽萍的《萍忆》、葛艳红的《元宵夜观花灯有感》、如斯的《石头村》、姚桂萍的《原以为》、郑历清的《教师节寄语》、张瑞芳的《左手求右手》、张帆的《花事了》、翟宝英的《迷惘的爱》、张润林的《忆相见》、李慧的《认真的心》、崔会莲的《假如我将离去》……都是文情并茂、耐人寻味的好诗。
以上只是阅读这个集子之后“管中窥豹”的感想,难免有遗珠之憾。这期《红鬃马》里所收集的诗歌,只是社员们洋洋大观创作中的几片波浪;本文所涉及的几篇作品,更是评梅文学社这座花园里的一枝一叶;但即使如此,也能看出这个社团不同凡响的创作实力。
现在的评梅文学社,已经由最初的27个社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名文学爱好者的偌大社团。可谓人才济济,汇聚一堂。其中有中国作协会员3人,山西省作协会员42人。在阳泉,能够跻身于中国作协行列的有10人,具有山西作协会员资格的共多人,而评梅女子文学社却能三分其天下,鼎足于其中,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这群文坛巾帼中,有些人获得过各种文艺奖项,其中,李月丽、小岸、指尖3人4次拿下了“赵树理文学奖”。一个纯女性文学社团,从平定到阳泉,能开文学大奖之先河,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评梅文学社的社员们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整理、研究石评梅的遗著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年先后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套由魏文瑾主编、其他九位社员协编的不同风格的《石评梅全集》,这是笔者所看到的当今最完备的《石评梅全集》。多少次风尘奔走,多少个日夜兼程,魏文瑾和她的伙伴们在收集、在整理、在校对、在评点这位号称“京华才女”乡先辈到文学遗产。经过数年辛勤劳动,74.4万字的《石评梅全集》终于面世。这是一件功在当代、益在千秋的文化盛举,这是一座屹立在桃河岸边的文化丰碑。如果石评梅的英灵有知,她会在九泉含笑的;如果在百年之后,人们捧读这套煌煌巨著,也会感谢这些巾帼先辈的。 相形之下,年前已享誉世界的地理学家张穆(市郊大阳泉村人)的遗著,至今还是些零篇断简。在这群巾帼群英面前,阳泉的文化须眉们怎能不汗颜? 中天月圆,枝头花满。评梅文学社的巾帼们,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要说评梅女子文学社这个巾帼群体,就得要讲一讲它的“马首”魏文瑾。我第一次见到魏文瑾的名字,是在十七年前第三期《红鬃马》上。在数十名习作者中,魏文瑾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本想写一篇评论,为这位文坛新秀呐喊几声,奈何诸事繁忙,未能如愿。但是这次萍水相逢的文字之交,却让我记住了魏文瑾这个名字。我和魏文瑾的直接交往是最近几年的事,从几次交谈中,我才知道了魏文瑾和她的评梅女子文学社艰难的成长历史,及其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既无钱又无权的弱女子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在金钱和欲望泛滥的时代,在号称“生活教科书”文学已经被边缘化的时代,竟然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不断成长壮大,在不很景气的中国文坛纵横驰骋、“风景这边独好”,着实令人敬佩!
如今,文瑾的女儿田芳担纲评梅女社社长兼《红鬃马》主编,这是历史的选择。年4月,“80后”的史佼陇接任文瑾当了社长,年8月,她因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而要赴京读三年书,所以,在女社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上,田芳以全票当选女社社长。
《红鬃马》已经出版到第13期,经过二十五年的文坛驰骋,她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评梅文学社也从一隅苗圃发展成为百卉争艳、硕果累累的大花园。我祝愿女社新的社委带领百名娘子军,跨上红鬃马奋蹄向前,也祝评梅文学社在新社委班子的带动下,擎旗育人承前启后,创作事业欣欣向荣。
是为序。
年5月24日写于阳泉
田芳评梅女子文学社社长笔名舒雨、皓月,女,年3月生,山西晋中人,中国农工党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年在《阳泉日报》发表处女作《风筝》,之后,多篇作品散见于《太原理工大学校报》《山西日报》《阳泉日报》《平定报》《桃河》《红鬃马》等。著有文集《红豆》,年4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曾参与主编《石评梅全集》(一套3册)、《石评梅全集》(合订本)、《保矿运动礼赞》等书籍。现为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室科员,中国农工民主党阳泉市委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评梅女子文学社社长兼《红鬃马文丛》主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