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赵宪臣刚柔分明的女性散文n
作家在线·文学评论
作者简介
赵宪臣,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协副主席。现为《鹤城晚报》编辑。评论散见《文艺报》《文学报》《黑龙江日报》《云南日报》《工人日报》《博览群书》《东方文艺》《文艺评论》《鸭绿江》《青年文学家》等报刊杂志,有文学评论集《精神盛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刚柔分明的女性散文
——我省两篇获奖作品品读
赵宪臣
我省作家高淑霞的《醉月》,高艳的《黑龙江上》,能在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评奖中榜上有名,肯定有她们获奖的充分依据。读过这两篇获奖散文所带来的不同阅读感受,让我意识到了这种依据就来自她们散文中刚柔分明的叙事格调。
刚柔并济是一种风格,往往统一在一篇散文中,二位女作家的刚与柔却没有互渗互透,而是呈显出了各自独立的存在,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高淑霞的《醉月》柔得一往情深,高艳的《黑龙江上》则刚得坚硬如石。深入到文本之中会发现,高淑霞的柔性饱含儿女情长,高艳的刚性充溢家国情怀。就《醉月》来说,这篇散文可以归入亲情散文之列,而亲情散文因为写作者蜂涌而至,已呈过多过滥之势,被读者看好的作品实在寥寥无几,作家再涉足亲情散文写作不具备超越能力,显然属于费力不讨好。高淑霞的高明与超越在于,她写亲情选择了一个新颖的进入角度,亲情与月亮的完美重叠,是她这篇散文最耀人眼目的所在。生命与月亮如此血肉相联,母爱的注视在醉月里如此切近,加之女作家充满柔情的叙述,把这篇散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高淑霞在写《醉月》时,思绪做到了完全敞开,以至把月亮在季节中的变化也做了与生活场景相融相契的展现。有关儿时的回忆,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人的成长岁月,母爱如同月亮的光辉,照亮了艰难的生活。
高淑霞尽展女性的柔情,散文中浓郁的柔情色彩无处不在,《醉月》既让人陶醉于母爱,也陶醉于柔情,这种柔美魅力可能牵涉到关于女性写作的话题。众所周知,女性天然地具有柔情的一面,把这种柔情体现在作品中,符合女性写作的常情常理,她们的不同往往在于叙述的差异。高淑霞写作的优长表现为灵动的思维,灵动的笔致,她的散文可说是柔情和灵动的结合。细读文本会发现,她散文中的柔不是为柔而柔的有意显露,更多的是柔随笔至的自然天成。散文之美就美在情感,当亲情遇到柔情,母爱与月亮合一,这样的散文自然会激起读者内心波澜,撩动情感神经,进而在美的愉悦中获取精神的极大满足。高淑霞通过《醉月》完成了一次个人的情感释放,流溢的柔情、丰沛的联想、清新的语言、细密的编织、有层次的推进,组成了她散文的精品路数,有了这些要素,《醉月》毫无疑问地会走向“散文的远方”。
同为女性,高艳散文呈现的是与高淑霞迥异的风貌。《黑龙江上》是面对一条屈辱之江的沉痛书写,作家回到了历史,在对清代“软骨将军”的斥责中,彰显了女性作家的胆识和硬气。这是一篇充满刚劲力道的散文,其刚劲表现在高艳的语言表述完全抛开了女性的柔情色彩,在怒其不争中张扬血性、呼唤阳刚。其力道在于语言的坚硬,家国情怀的突显。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历史,对这段历史国人都义愤满腔,高艳实际上是在通过自己的散文对那段历史进行问责,并把责任落实到了当年的黑龙江将军奕山身上。再坚硬的江遇上了软弱的人,这条江也无法坚硬到底,也会有自身屈辱的过往。散文在中俄两个人物的对比中,揭开了黑龙江无法整全的症结。当强势遇到软弱,当眼界开阔遇到心胸狭窄,当步步进逼遇到妥协退让,当雄心勃勃遇到骨气丧失,黑龙江的悲惨命运就已历史地注定。清代将军奕山的“软骨病”不仅让美丽富饶的黑龙江现出了残缺,也成就了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英名。女作家写起这些往事时已呈金刚怒目之态,刚硬言辞凝于笔端,这是高艳面对家国大义的表态并作出的历史反思,许多追问直指当年又直指当下。一条江的现在和一条江的历史叙述,把一个硬挺刚直的女作家推到了前台,这其中语言的冲力所起到的作用无法忽略。高艳是个有自己独特语言表述方式的作家,她的语言本身就足够硬挺,再加上作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掩去女性身份,她的散文事实上已消除了女性书写痕迹,是一种刚性十足的文本叙述。当然这也与作家的面对历史有关,走进历史中的人,尤其是走进中国近代史的人,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总有一种不平要宣泄,这种不平也助长了作家刚烈的个性,她的作品不见了柔情的踪影也实属正常。
柔与刚在高淑霞和高艳的散文中有着明显分野,构成了各自作品的两极。至于散文写的是柔好还是刚好,其实用不着给出明确的答案,二者也用不着去无谓地比拼,只能说柔有柔的妙处,刚也有刚的高明,只能说二位作家都写出了自己散文的妙处和高明。散文中柔和刚的存在,取决于女作家的不同个性,偏向哪一方都有施展余地,关键是能否在柔中写出新颖别致,在刚中写出与众不同。真的做到了,这样的散文就会在精神高地,留下文学的芬芳。
两位女作家的散文写作,也在印证着我省文学创作的多样化态势。在多样化中有了“柔情叙述”和“刚性书写”的加入,对增添我省文学的底气,壮大文学的声势是有力的助推。柔和刚本来就是中华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作品中显露出柔和刚,也是中华美学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美的高度,现在这个高度已有人攀援而上,可说是我省文学创作的再出发。在自己的作品中各展所长,彰显个性,也必将成为我省文学的一道迷人景观。
(在线责编 尚书)
推荐阅读
梁晓声|母亲
廖静仁|天堂里的姐姐(叙事诗)
王剑冰|通州,大运河之首
沈从文|灯节的灯
翟永旭|绚烂照亮元宵夜
郭志安|春光变奏曲(组诗)
王玉兰|行走的年
刘 北|乡村中国年
刘希文|刻在年画中的记忆
忽培元|静兮霆兮皆风流——喜读韩静霆新文人画
罗西|猴年春节
廖静仁|千里共婵娟(组诗)
兰婷|邂逅最后一场冬雨
嫣然|随心漫笔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