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性焦虑的幻象与解脱评电影29
文︱员外
近年来都市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追捧,至少在话题性、收视率上整体表现较好,一般都以职场、家庭、爱情为基本矛盾,围绕升职加薪、职场倾轧、亲人病重、奇葩家长、无限相亲、出轨劈腿制造冲突,极具本土特色。但这些实际上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心理情绪的现代版本,从陶潜《归去来兮辞》、乐府《孔雀东南飞》、陆游《钗头凤》都可寻觅其精神母体,不仅是理由当然“啃古”的明证,也反映了整体心智“长不大”的死结。
自对外交流日渐频繁之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国内落地,虽然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其真正内涵,但也不妨碍在特定的群体特别是大城市女性白领中的传播,最起码为影视作品注入一个新的元素——呼唤女权觉醒。
香港电影《29+1》就是二者合流之后产生的作品,讲述一个即将30岁的白领女性林若君,面对职场、亲人、感情等困扰一度沮丧,最后走出困惑、归零出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其最早公映时间为年,这也表明香港依然引领创新之先,在大华人圈内仍有其蓬勃的竞争力。
电影运用了很多无对白形体表演、个人内心独白,将舞台剧表现手法搬到屏幕上,虽然可以产生新颖的表达效果,但却是以切割剧情为代价,通过同时文字直接把内容灌输给观众,省去了以情节发展进行表达的费力,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称赞其创新独立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认为是讲述故事能力偏弱,无法用情节表现主题。如果还考虑到在电影中女主角还有大量面对镜头的独白,后者的考量显得更为明显。
以女性为中心的视角,在具体问题上就必然会反映女性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考察电影整体立意的法门。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为林若君与闺蜜们聚会,除了讨论保养,还涉及同类题材电影无法绕过的话题——爱情与婚姻。在这场聚会中,借闺蜜之口说出成功女性的标准:遇到条件好的目标就要及时下手,嫁得好才是真的好。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理解,很多人也是持同样的观点。本来这无可厚非,如果在个人私生活中有人公开宣称,一定不会带来负面评价和道德指责,实现上这也是许多年长者和年轻一代分享的经验。
但在电影中,需要批判这个观点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所以在直接表达观点的台词里,一定会有“XX不是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我们也要出来high”这样的语句,都能让电影院里的女性观众听得激动不已,甚至可以将里面的金句奉为玉律。然而,往往尴尬的是,一些细节还是会不小心地泄露电影的真正价值取向:闺蜜高呼着生完小孩,35岁就可以重出江湖,其实已经暗示她嫁了豪门,衣食无忧,而另一个闺蜜则满腹怨气地吐槽前任工作无能、没有进步。这些类似的情节可以完整地还原并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链,充分印证了很多女性矛盾的价值观:男人不是东西,但还是要依靠男人。但这些情况,需要观众用眼睛观察情节,存储于大脑中并调动这些零散片断进行重组。对白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而情节只是“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在已经不习惯用脑思考的快节奏生活中,直接获得答案更符合大众心理需求。这也符合多年前,《第一次亲密接触》对女生的评价:她们会更相信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
电影想更多地容纳不同的矛盾,所以切换了很多场景,这样的结果却是只能停留在浅表,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描绘。闺蜜们在酒吧享受着“toseeandtobeseen”的感官刺激,其中一个闺蜜还脱掉外套秀出身材,和镜头外的异性互相放电,然而话题却依然离不开“找个有钱人”的窠臼。相比之下,《喜爱夜蒲》、《鸭王》至少能大方承认当下某种生活方式,并提出存在是否合理的疑问,比嘴上不承认、身体很诚实的价值扭曲显得更为磊落。
电影最大的看点是林若君遇到很多现实的困境,其中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在她负责的一个大型时尚event上,约好的模特在现场羞辱林若君,并扬言撂摊子甩手走人。这是整部电影冲突的高潮,本可以成为最大的亮点。然而情节却十分诡异地戛然而止,林若君没有反击、也没有男主帮其解围、也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件,仅说一句:“服装马上就到了,要不你多等一会儿吧?”危机居然就这样解决了。这种不合理的草率再次表现出电影讲故事能力的低下,合理的推测是缺乏情境模拟,无法展开连续的叙事。在《人间小团圆》里,同样面对工作对象的出言不逊,梁咏琪奋起反击,不仅让情节以更戏剧化的方式达到圆满,也通过这次冲突完整地表现了角色所秉持的价值观。
类似的处理手法充斥整部电影,导致观景体验更像参加朋友的私人聚会,听到全是抱怨和吐槽,然而朋友在发泄完负能量后,一转身又继续投入到城市捕猎的游戏中,只留下你一个人沉溺于各种虚幻中不能自拔。网络上对此评价为:十年内最受欢迎的本地女性题材舞台剧。如果为真,只能说明赚女性钱的商业法则仍然发挥着魔鬼定律。
或许为了表示对香港电影新生代的支持,一些香港影视的“老人”名列演员表,有葛民辉、张国强、金燕玲等人,足以看出上一代影视人对行业的扶持。电影主角林若君的扮演者是嫩模出身的周秀娜,她傲人的事业线曾一度成为香港电影中调侃的对象,她在《婚前试爱》的表现可能更接近于本色演出。电影的另一名主角是郑欣宜,饰演一名身患重病的唱片店销售,基本人物设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了乐观豁达的天性,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郑欣宜现实中的母亲,观众通过电影内外人物的对接迅速地接纳了黄天乐这个角色,这不得不说电影运用演员身世背景的巧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员没能从自身演技上进行突破,而还活在长辈的荫蔽中,这样的乐观难免过于心安理得。
—End—
图片摄影:GUNYAR
来源:CC知识共享协议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