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姬炤华聊了3小时阅读不仅是读文
在刚刚结束的童办童书大奖中,姬炤华老师的作品《天啊!错啦!》获得了“童办编辑之选奖”。
其实早在转载《别让庸书毁了孩子》时,我们就已经被姬老师的很多观点折服,这一次,我们跟姬老师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聊到了绘本的创作、中国原创的问题、中国家长阅读绘本的错误认知等等,其中包含“惊人的行业内幕”,我们将分为2个部分为大家“爆料”。
第一部分,关于中国的原创、阅读的错误认知以及创作,第二部分,我们将另开一篇,逐一展示隐藏在《天啊!错啦!》里面的细节
中国原创力量薄弱不是“引进”造成的
《天啊!错啦!》是一个关于“帽子”和“裤衩”的有趣故事,由姬炤华和徐萃(他们是两口子哦)共同创作。年已经有了故事的雏形,本来有机会在中国出版,但最终,两位作者选择了暂时放弃,当时的他们始终觉得“这个绘本哪里不对”,最终这本绘本于年在美国出版,在这4年当中,两位作者参加各种国际漫画节,跟台湾人合作绘本,与美国出版社合作出书,几番经历,让他们对于原创绘本的创作以及中国原创绘本的现状有了深刻的感受。因此,当我们战战兢兢地提出从业者都讳莫如深的“引进绘本限令”问题,姬炤华爽快的给出了他的判断以及他对中国原创绘本整体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姬炤华认为,缺乏专业度、缺乏人才、盗版丛生、网络分享侵权、网络销售图书的低价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时间,是中国原创绘本的几大主要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不专业
在姬炤华4年跟台湾和国外出版社合作的过程中,他逐步了解到成熟的团队是如何运作一个绘本的。在流程上,绘本并非“先写后画”的过程。姬炤华介绍“在国外,编辑、图文作者组成一个团队,从构思开始,大家一起讨论书怎么做、什么样的创意、用什么纸、多大开本。画之前要做故事板,预先把排版和创意确定下来,才开始动手去画。”
在细节上,国外的绘本作者在画之前会考虑到每一道工序进行计算,文字排版的位置、“出血线”的距离(出血线:出血线主要是让印刷画面超出那条线,然后在裁的时候就算有一点点的偏差也不会让印出来的东西作废)、文字到出血线的距离、中心装订线到出血线距离等等,“现在我们国内做童书的时候不注意这种细节,出现很多低级错误,比如说重要东西放在中心线,整个画面画完了没给文字留地方,大量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涉及才华,是一个专业度的问题。”
年,当姬炤华和徐萃重新拿出当时的故事,决定用绘本的概念对故事进行重新设计。他们将“边框”、“文字表述与画面的配合”、“画面的设计”等等元素都考虑进去,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由于这个过程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当中详细讲述)
当时中国引进绘本的现状,用爱心树的例子就能很好诠释——“年推出《爱心树》,首次印刷了册图书,直到年底才将库存陆续消化完毕。”(引用自“爱心树”总编辑李昕接受采访的原文),因此,姬炤华和徐萃在朋友的建议下将目光投向美国出版社。
正式与美国出版社的合作,让姬炤华认识到,除了创作方面,前期的编辑,后期的发行、市场宣传、评奖体系的完善都是影响原创绘本的重要因素。
“国外的出版社对作者非常尊重!”姬炤华和徐萃给10家出版社投了稿,除了3家同意出版,还有3家专门写了正式的退稿信涵。
“宣传在编辑跟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跟他们有关系的媒体开始做预热,等书出来的时候参与评奖,做衍生产品,都有比较成熟的跟进。欧美、日本整套体系都比较成熟,它可以稳定的把作品推向全世界。”而这,也是国内目前的短板。
(来自美国的信件)
其次,市场环境混乱
“现在互联网的崛起,盗版商生意都受网络分享的影响。”在姬炤华看来,互联网的冲击给绘本带来两大不利影响,其一是网络分享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其二是互联网图书售卖平台折扣行为大大降低了图书的利润。
“图书的利润因为网络销售降得厉害,现在基本上属于‘卖纸了’,因为现在要保证一个绘本的质量,纸张、原料都是进口的,相当于同样的书国外的物料成本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压缩的就是人工和版税,在这种情况下谁给你好好干呢,你怎么能找到好的作者呢?在日本和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对网络销售书籍是有限制的,不允许随便降价、打折扣,我觉得这个应该管一管。”
(同样的精装新书,美亚和中亚的价格差别,美亚上二手书的价格比中亚上新书价格更贵)
其三,人才缺失
“中国其实是缺少优秀作者。曾经做过绘本的作者是很多的,但好多人做完一两本书之后就改行了,现在很多作者是女性,我的分析是跟经济状况有关系,女性的经济压力可能相对较小,男的必须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卖绘本能挣几个钱呢!”
姬炤华认为人才的缺乏是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方面,缺乏专业教育;另一方面,绘本作者缺乏好的物质保障。
“绘本实际上应该属于实用美术里面的设计类,我们国内设计这一块就非常非常弱。过去工艺美院设计类的教学,2年就学素描、色彩这些基本功,第三年学理论,最后一年年让你稍微尝试一下搞搞所谓的设计。”
(来自《别让庸书毁了孩子》一文中,香港回归、迎接澳门回归和迎接上海世博会的海报,充分说明中国设计的创造力缺乏的状况)
最后,需要更多的时间
“绘本进入中国短短几年,大家还没看过什么好东西呢!我们国内原创恰恰需要看到好东西,我们正好需要几十年的滋养期。”
姬炤华坦陈目前很多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而引进了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这确实造成了目前引进绘本质量的参差不齐,但他认为“一刀切”的排外方式是不对的,“应该通过市场和艺术质量去淘汰不适合的书。”
关于儿童阅读,5个需要打破的“错误认知”
如果你看过姬炤华老师为童办童书大奖提名的书单,会发现里面有非常多创意卓越,但作为家长并不知道应该怎么给孩子讲的书,比如《变焦》、《蒙德里安》、《格林童话无字书》,我们就此向姬炤华提问,他则在回答中,给我们提出了5个需要打破的“错误认知”。
错误认知1:家长要成为绘本专家
“你读你爱看的,他读他爱看的,像朋友一样交流读书。”提及如何带孩子看书,姬炤华的答案非常简单,他认为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有点错位,习惯把自己当成导师,“我觉得家长应该是孩子的陪伴者,家长不需要成为绘本专家,放松心情,具备些艺术、育儿常识就好,只需要给孩子鉴别哪些是好书就行了。”
“儿童教育的要点就是:我不是教他怎么做,而是跟他沟通交流探讨,比如说画画,孩子都涂鸦,我不会画画这么去培养孩子?不用你教他,需要的是你的陪伴,画画是一种表达方式,了解这个你就放松了,你不用教她,你应该听他给你讲,你怎么引导他?你把他带到美的地方去,你得知道什么是美的,这就是常识。”
错误认知2:亲子阅读,靠有声读物
因为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很多家长倾向选择“有声读物”(比如故事机,或者专门读绘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