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女性继发性不育 > 疾病治疗

清明特辑万方忆曹禺我很幸运有这样的一个

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326/4146223.html

曹禺是20世纪中国戏剧家的杰出代表,凭借《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剧作奠定了他现实主义戏剧艺术风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年曹禺因病辞世。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剧作家、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万方,剧作家,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女儿。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央歌剧院编剧。代表作品有:《空镜子》、《空房子》、《香气迷人》、《你是苹果我是梨》等;话剧《有一种毒药》、《冬之旅》、《新原野》。

作品曾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4届中国优秀电影“华表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金鹰奖”、曹禺剧本奖等荣誉。

清明节前夕,与父亲一样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女儿万方,和我们一起回忆了她眼中的爸爸。

“一个剧团演了《雷雨》就有饭吃”

年,曹禺写出了他构思五年的话剧《雷雨》,那一年,他只有23岁。曹禺把复杂的人物关系、强烈的戏剧冲突,巧妙地浓缩在一天发生,而且只用了简单的四幕戏就演出了一场惊天的悲剧。

《雷雨》发表后,轰动了中国剧坛,人们不能相信这部情感深沉的、构思及其巧妙的剧本竟然出自一个23岁的青年之手。有人说,有了《雷雨》,中国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话剧剧本。而曹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

万方

我父亲23岁写出《雷雨》,以我作为一个编剧来看是不可思议的,我觉得我在23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稀里糊涂的傻女孩,对于人生,对于周边的事物,未必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想法都是在实时变化的,而且究竟有什么价值,我觉得我是谈不上来的,只是自己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而已。

但是我父亲能在23岁就写出《雷雨》,而且《雷雨》到今天为止,从年到现在80年,演了80多年了。以前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一个剧团没饭吃了,在解放以前,剧团都是私营的,没饭吃了,就演《雷雨》,演了《雷雨》就有饭吃。

今年首都剧场又上演了《雷雨》,真的就是上演了《雷雨》就有票房。一个人23岁的时候写出来的戏,到今天演了80多年,仍然那么有生命力。

在万方心中,父亲是一个极其有天赋的人,“我觉得在茫茫众生之中,确实有一些特别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是有他独特的天赋的,这个应该是上天给的吧。”除了天赋,她觉得父亲的作品跟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万方

他之所以写出《雷雨》、《日出》、《北京人》,跟他自己从小的家庭,他从小生长的环境都是有关的。我的爷爷是一个军阀,在天津现在还有他的故居纪念馆,就是叫小白楼,现在保存得都很好。

当年在没有建成这个纪念馆之前,里面就住了十几户人家,现在政府把这十几户人家都请出去了,等于恢复了当年的样子。我曾经跟他回去过一次,那时候还住满了人,我跟他一起回天津,一起去看他的故居。坐在车上快到的时候,他一下变得特别兴奋。

那时候他岁数也很大了,但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是什么地方,那个是什么地方,就好像回到了他的少年时代。然后走到他那小楼前,急着往前跑啊,差点摔跟头,我给他拽住了。以前他是一个特别特别有礼貌的人,那天他也顾不得跟楼里的人家打招呼,一间一间地看,告诉我,这间屋子他曾经在这看书、读书,读《莫泊桑》,读《易卜生》。

在小白楼里,他印象最深的是经常到天快黑的时候,军营里会吹军号,他就觉得特别凄凉。这个号声也出现在《北京人》里,凄凉的号声,我爸爸的这种所谓孤单,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有一种悲伤的情感在他的感受里,我觉得这跟他的亲生母亲因为生他而走了有直接的联系吧,这样一份悲伤可能一直埋藏在他心底,使他想起来就会觉得很伤心,所以在他作品里的女性应该说都是非常可怜的,而且他对她们充满了怜悯之情,充满了爱。

“他期待他能再拿出一部作品来”

继《雷雨》之后,曹禺还写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解放后,曹禺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同时还兼任多个社会职务,这让曹禺陷入了无心专注写作的痛苦。

万方

那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生活在他身边,就会亲眼看到他每天有各种活动,每次回来他都很疲劳,这是肯定的,因为年龄大。同时他也非常非常沮丧,他其实很不情愿过这样的日子,因为他的心底里最大的愿望,或者说他对自己的一种期待,他期待他能再拿出一部作品来。

他有很多小本子,随时随地记下他的很多想法,就是一点一点,比如说看到某一个人物,或者说想到某种小细节,他都会记下来,甚至一小段对话,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写成剧本。后来他跟我说过,他说我真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觉得实际上他是在一个笼子里,就是他的思想、创作方面的创作力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了,所以很难再真正地获得那种自由的创作力。他很痛苦,有很严重的神经衰弱,可能很多写作的人都会有,就是失眠,他非常严重。

我在的时候他会跟我说很多,就是他对自己的各种不满。说我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我不愿意过这样靠嘴生活的日子,我要写。他甚至说到托尔斯泰,说托尔斯泰多么了不起,老年出走了,离家出走了,他说我也要离家出走,我要离开你们。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那时候我都睡了,我就听到他叫我,小方子,小方子,我赶快爬起来跑过去,一开灯,他躺在床上,两眼瞪得大大的。我说你怎么了,怎么了,他说你快来,快来,你再不来我就跳下去了。我觉得他可能特别特别痛苦,就觉得太没意思了。

年,曹禺因为肾医院,写不出作品的痛苦比疾病更残酷地折磨着他。住院8年,曹禺曾构思过多个剧本,但都只是刚写了一个开头,就停在了开头。

万方

后来他已经很衰弱了,坐在轮椅里,医院那个走廊上走来走去。他也没有多大劲说话,就说你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写一部小说,他说你想写什么故事,然后我就给他讲,写什么故事,什么故事……他就听,他说好,有意思,好……

就那个时光,我觉得他能够从我给他讲的故事中,体会到创作的这种愉悦。他非常平静,但是同时他又挺高兴的。所以那一段走廊上我推着他走,那一段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永远也忘不了。

裱信“既是他的渴望,又是他的绝望”

曹禺一生只创作了9部作品,明显的是晚期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和他早期的作品相比。年,他的好朋友、著名画家黄永玉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给曹禺寄去了一封长信,真诚地对曹禺在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

黄永玉是曹禺的晚辈,两人相差14岁。对老朋友措辞激烈的来信,曹禺不但不生气,反而把它裱在专册里珍藏了起来,并给黄永玉回了一封信。

万方

那时候他住在木樨地,我一进家门他就特别兴奋,说你来你来,我要让你看一样东西,然后说这是黄永玉寄给他的信。他给我读,整个读了一遍,然后感叹得不得了,说写得真好,写得真好,实际上这封信也是批评他的。

这封信我父亲非常珍惜,他看到这封信以后感慨万千,觉得一个真正够朋友的人才能够把真心话告诉他,因为这些话都是他自己跟自己说过无数遍的,所以他自己珍惜,把这几封信全部裱起来存着。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既是他的渴望,又是他的绝望的一种体现,一种悲哀的体现。

被曹禺裱起来的黄永玉批评信

后来美国的阿瑟·米勒到中国来排《推销员之死》,我爸爸就把这封信念给他听。阿瑟·米勒不理解,因为我后来看过阿瑟·米勒的文章,他回忆整个到北京排戏的这段时间,见到各种人的经历,他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作者、一个编剧、一个作家能把别人这么尖锐的批评的信念给他听,他不能理解。但是我觉得非常理解,因为亲眼看到他经受过什么样的一种扭曲,这种灵魂的扭曲的过程,我觉得是很悲伤的一种感受。

“他那种真诚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父亲不忘初心坚持写作的精神感染了万方,在曹禺生病住院期间,万方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描写农村婆媳间故事的小说《杀人》,没想到父亲看后颇为欣喜。

万方

医院里,《收获》杂志出版了之后我就把这个杂志给他放在那儿了。然后等我再去看他的时候,我一进病房,他一看见我,眼睛一亮,也是赶快叫我,小方子你来你来,你快过来。我走到床边他就抓着我的手说,小方子你真的能写,你真行,你真能写啊。?虽然?就这么几句,但是我就知道他知道我能吃这碗饭了,他认为我能吃这碗饭了,我也知道我能吃这碗饭,我能写。

此后,万方开始创作小说、电影及电视剧本,写出了《空镜子》、《香气迷人》、《牛玉琴的树》、《你是苹果我是梨》等广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从50岁开始,话剧开始成为万方近些年来写作的重点,《有一种毒药》、《关系》、《报警者》、《冬之旅》等多部由她担任编剧的话剧陆续搬上舞台。而今年9月,由她的小说《杀人》改编的话剧《新原野》也将首演。

万方

后来我拍过一个电视剧叫《牛玉琴的树》,那时候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开,全国评的十大杰出妇女都拍了电视剧,我就写了一个叫牛玉琴在陕西种树的,这个电视剧也得了一些奖。后来在电视里播的时候,我爸爸是最忠实的观众,看好几遍,只要播他就看,然后就夸,看见我就会夸。他那种真诚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近几年来,由万方编剧的话剧一部接一部地搬上舞台,这让万方有了女承父业的成就感。如今,年已65岁的万方,依然坚持每天写作的习惯。在她看来,这既是她对父亲真诚品质的继承,更是她与父亲沟通对话的一种方式。

更让万方高兴的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儿子苏蓬,如今也继承了自己和曹禺的衣钵,投身戏剧事业,成为了一名话剧导演。

万方

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我觉得我很幸运有这样的一个父亲,真是非常想他,非常想他。一个能跟自己那么贴心,那么了解的人,他又是自己的爸爸,这已经是一个极大的福分了。

记者|徐小燕

编辑|李端

运营|邓荣

电视节目预告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此时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重温逝者遗志、感怀他们的精神信仰。本周《文化十分》推出《清明·忆父亲》系列节目,记者走访闻一多、曹禺、柳青、马可等革命文艺家的后代子女,通过他们的的回忆讲述,再现近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激流岁月。

CCTV-3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dem.com/jbzl/17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