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女性继发性不育 > 临床表现

文都教育2016执业药师考前必看考点中

必看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症、证、病的概念

症——疾病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包含整个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即疾病。

证——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病理变化的本质。

2.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本质是病同证异”

必看考点2、阴阳学说

1.阴阳的相互关系

①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

②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③消长平衡(量变)

④相互转化(质变):“寒极生热”

2.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①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②归纳药物的性能

a.药性: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b.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c.升降浮沉:上行向外,升浮者为阳;下行向内,沉降者为阴。

必看考点3、五行学说

1.五行与五行学说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五行的生克乘侮

正常关系:相生、相克;异常关系:相乘、相侮。

a.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b.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

c.五行相乘,即“过克”:如“木乘土”,或“土虚木乘”

d.五行相侮,即“反侮”或“反克”:“木侮金”,或“金虚木侮”

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a.五行学说说明生理: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b.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c.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①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

②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则治法:“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必看考点4、藏象

1.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主藏,藏而不泄。

a.心:主行血,主神志。

b.肺(“华盖”,又称“娇脏”):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c.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d.肝“刚脏”:主疏泄和藏血。

e.肾: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先天之精”

2.五脏之间的关系

与血有关:心(行)、肝(藏)、脾(统、生)

与气有关:肺(主)、脾(源)、肾(根)

与水有关:肺(通调)、脾(运化)、肾(主)

与呼吸运动有关:肺、肾

心与肾的关系:“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肺与脾的关系:“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肝与肾的关系:“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五脏

悲、忧

恐、惊

耳、二阴

4.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a.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b.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c.小肠: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d.三焦“孤府”:“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下焦如渎”,排出糟粕和水液。

4.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

a.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

b.肺与大肠的关系:肺气下降推动大肠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气虚便秘”。

c.脾与胃的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

必看考点5、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气

①气的生成: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生气之源。

②气的分类:元气——根于肾,通行三焦,主生长发育及温煦脏腑;

宗气——积于胸中,肺中清气和脾胃精气化生,行呼吸;

营气——源于水谷精气,化生血液;

卫气——护卫肌表,调节腠理。

③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生长发育、脏腑功能、血液生成运行、津液生成输布排泄;

(2)温煦作用:维持体温、保持器官功能、温煦血液;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与邪气斗争;

(4)固摄作用:防止血液溢出脉外、防止分泌物外泄流失、维持脏腑位置稳定;

(5)气化作用:体内物质代谢,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④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2.血

①血的生成: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

②血的运行:心行血,肝藏血,脾统血生血。

3.气与血的关系

①气为血帅: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

②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

必看考点6、津液

来源于饮食水谷生成;输布依赖脾的运化,肺的宣发和肃降,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和三焦的通利水道;肺、脾、肾发挥排泄作用

必看考点7、经络

1.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别络、孙络、浮络。

2.十二经脉

a.十二经脉的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襄。

b.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相表里经交接在四肢末端

3.奇经八脉

一源三歧:督、任、冲脉均起于胞中,走向不同。

a.督脉:“阳脉之海”;

b.任脉:“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c.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

d.带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

必看考点8、病因

1.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a.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b.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c.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d.湿邪: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e.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阳邪、易伤阴津;燥易伤肺

f.火(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肿疡

g.疫疠: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a.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b.影响内脏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饮食与劳逸失常

a.饮食不节、不洁、偏嗜

b.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过度安逸

4.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5.瘀血

1、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及内外伤出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有痞块;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必看考点9、发病与病机

1.邪正盛衰病机:实即指邪气亢盛;虚即指正气不足。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2.阴阳失调

a.阴阳盛衰:阴阳偏盛(实寒实热证)、阴阳偏衰(虚寒虚热证);

b.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

c.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d.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3.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a.气失调:包括气虚、气行失常(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b.血失调:包括血不足(血虚)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

c.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必看考点10、预防与康复

1.预防(治未病):

a.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b.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2.康复

a.康复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b.康复方法: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针灸推拿气功康复、体育娱乐康复、自然康复法

必看考点11、四诊

1.望诊

(1)望神

①得神,或称为“有神”或“得神”。

②失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称为“失神”或“无神”

③假神:即“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患者病情突然转“佳”

④神乱:淡漠——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癫病;烦躁——痰火扰心——狂;抽动——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痫。

(2)望色

①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阳气虚衰,气血不充)

②黄色:主虚证、湿证。(脾虚湿蕴)鲜明如橘色,为阳黄,多属湿热;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③赤色:主热证。若满面通红,属实热证;两颧潮红,属虚热证;泛红如妆,为戴阳证。

④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小儿高热,山根青紫,惊风先兆。

⑤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

(3)望形态

①望形体: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

②望姿态:手足颤动——动风发痉、气血不足;四肢抽搐——痫证、破伤风、小儿惊风;手足拘挛——肝病、寒凝筋脉;软弱无力——痿证;麻木不仁——中风;角弓反张——痉病。

③望头面: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多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④望咽喉:深红,肿痛明显——实热;嫩红——阴虚;白喉——肺热阴伤

(4)望舌

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①望舌色:淡白——阳虚、血虚;红色黄厚苔——实热;红色少苔——虚热;干枯绛紫——热盛伤津;青紫湿润——寒凝血瘀;紫斑——血瘀

②望舌形:肿胀深红——心脾热盛;红绛裂纹——热盛伤津;肿胖,色青紫而暗——中毒;淡白裂纹——血虚不润;齿痕——脾虚;芒刺——热邪亢盛

③望舌态:强硬——高热、中风征兆;久病颤动——虚;外感热病颤动——风;吐弄——心脾有热;歪斜——中风;短缩——危重症候

④望苔色:白苔——表证寒证;黄苔——热证里证;灰苔面润——寒湿内阻;灰苔干燥——热炽津伤;黑苔——里证,热极或寒盛

⑤望苔质:由薄增厚——由表入里;腻腐——湿浊、痰饮、食积;腐苔——食积、痰浊;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花剥舌、地图舌——气阴两伤

(5)望排出物:清稀者多为寒;黄浊稠粘者多为热。

(6)望小儿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分虚实;三关定轻重。

2.闻诊

(1)听声音

①语声: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谵语,热扰心神;时断时续,声音低弱,郑声,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狂妄叫骂,失去理智,狂言,痰火扰心;讲话无对象,独语,癫证;语言謇涩——风痰上扰

②呼吸: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呼出为快——实喘;深吸为快——虚喘;少气——气虚;叹息——肝失疏泄。

③咳嗽: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2)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3.问诊

(1)问寒热:恶寒发热——外感表证;潮热——阴虚、腑实;长期低热——阴虚、气虚及?夏;寒热往来——半表半里,疟疾

(2)问汗:自汗——气虚;盗汗——阴虚;绝汗;战汗(疾病转折点)

(3)问疼痛

①问疼痛部位:如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②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重痛——湿邪;刺痛——瘀血;绞痛——实邪闭阻气机;隐痛——虚;掣痛——经脉失养,肝病;灼痛——火邪;冷痛——寒邪。

(4)问饮食口味

①口渴与饮水:水入即吐——痰饮内停;渴不多饮——热入营血;欲漱不欲咽——瘀血

②恶闻食臭——伤食;消谷善饥——胃火炽盛;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易饥多食大便溏泄——胃强脾弱;嗜食异物——虫积

③口味异常:口苦——肝胆实热;口甜而腻——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肝胃蕴热;口中酸馊——食积内停;口淡乏味——脾虚不运。

(5)问二便:五更泄——脾肾阳虚

(6)问耳目:暴起耳鸣声大,用手按而鸣声不减,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所致;渐觉耳鸣,声音细小,以手按之,鸣声减轻,属虚证,多与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有关。

(7)问经带:

①月经:隐痛,色淡质稀——虚证;深红质稠——实证;胀痛——气滞;冷痛,暗紫有块——寒凝血滞;暗红有块——血瘀

②带下:黄带——湿热下注;赤带——肝经郁热

4.切诊

(1)脉诊部位

(2)脉象: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细脉

洪脉

弦脉

表证

里证

寒证

热证

痰饮

血瘀

气血虚、湿

热盛

肝胆、痛、痰饮

必看考点12、辨证

1.辩证要点总结

表证:发热恶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

热证:(关键字:热、红)舌红苔黄、排泄物黄浊臭秽、脉数、喜凉

寒证:(关键字:冷、白)舌苔白、分泌物清稀、脉迟紧、喜温

实证:胀满、湿热痰瘀、胀痛拒按、脉有力

虚证:气短懒言(气虚)、唇舌面甲白(血虚)、隐痛喜按、脉细弱

阴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

阳虚:五更泻

阴阳:阴病见寒象;阳病见热象

脏腑:大便溏泄——脾;喜太息、胸胁胀满、与情绪有关——肝;心悸、失眠——心;呼吸、咳喘——肺;小便、生殖发育、腰膝酸软——肾;消化——胃

气血津液:气陷——内脏脱垂;气滞——闷胀疼痛;血瘀——刺痛,固定不移,肿块拒按,舌有瘀斑,脉涩

必看考点13、治则与治法

1.治病求本

(1)治标与治本

①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的病人、慢性病患者复感外邪;

②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急性热病时后期伤阴;

③标本兼治:虚人感冒。

(2)正治与反治

①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真寒假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真热假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真虚假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真实假虚。

2.扶正与祛邪

正虚扶正;邪实驱邪;正虚邪实兼用;正气耐攻(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先驱邪;正气虚弱(虫积)先扶正

3.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补其不足:“滋阴以制阳,补阳以制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4.三因制宜:因时(用寒远寒)、因地、因人制宜

必看考点14、中医常见病症辨证论治

辩证方法参照必看考点12,重点记忆中成药及方剂

必看考点15、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1.藏医药基础知识

(1)基本学说:五元(土、水、火、风、空);三因(隆、赤巴、培根)

(2)藏药八性:土-重、腻;水-凉、钝;火-热、锐;风-轻、糙

(3)三化味:甘味、咸味化为甘味,治赤巴病和隆病;酸味仍为酸味,治隆病和培根病;苦、辛、涩味化为苦味,治赤巴病和培根病。

2.蒙医药基础知识

(1)基本学说: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七素:(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三秽(稠、稀、汗)

(2)药味:甘、酸、咸、苦、辛、涩

(3)传统剂型:汤剂(汤散)、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

(4)用药禁忌:

①妊娠用药禁忌:一般毒剧、刺激性药、峻烈泻剂和具有稀血(活血)、破痞功能的药孕妇禁用;缓泻剂和具有利尿、活血化瘀功能的药孕妇慎用。

②饮食禁忌:浓茶、猪肉、山羊肉和荞麦。

3.维吾尔医药基础知识

(1)基本学说:爱日康(四大物质)学说(火、气、水、土);合立体(体液)学说(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台西合斯(诊断)学说(望、闻、问、切、尿诊、便诊和痰诊)

(2)药味:烈味、辛味、咸味、酸味、苦味、涩味、油味、甜味、淡味

(3)方剂的命名:主药名称、所起的作用、发明人的名称、所治的疾病名称、方剂口味、方剂药性、方剂的大小。

(4)制剂和剂型:膏状制剂、硬状制剂、散状制剂、液体制剂。

必看考点16、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成人:(4.0~10.0)×/L;儿童、新生儿高于成人但数量级不变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L(50%~70%)最多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L(20%~40%)

3.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男性:(4.0~5.5)×/L

女性:(3.5~5.0)×/L

4.血红蛋白(Hb)

参考值:男性:~g/L

女性:~g/L

5.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L

6.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魏氏法: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必看考点17、尿常规检查

1.尿液酸碱度(pH):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5.0~7.0

2.尿比重(SG):干化学试带法:1.~1.

3.尿蛋白(PRO):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mg/24h尿时,称蛋白尿

4.尿葡萄糖(GLU):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5.尿胆红素(BIL):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阳性多见于黄疸

6.尿隐血(BLD):阳性常见于创伤

7.尿中白细胞(LEU):阳性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8.尿沉渣结晶: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必看考点18、粪常规检查

1.粪外观

黄绿色稀便并含膜状物——伪膜性肠炎;米泔水样便——霍乱;脓血便——痢疾;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便——阻塞性黄疸

2.粪隐血: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

3.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炎症;红细胞:完整散在-细菌性痢疾;破坏成堆-阿米巴痢疾

必看考点19、肝功能检查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参考值:成人5~40U/L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参考值:成人8~40U/L

临床意义:心肌梗死

3.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参考值:A/G比值:1.5~2.5:1

临床意义:A/G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必看考点20、肾功能检查

1.血清尿素氮(BUN)参考值:成人:1.78~7.14mmol/L

2.血肌酐(Cr)参考值:男性:44~μmol/L

女性:70~μmol/L

必看考点21、血液生化检查

1.淀粉酶(AMS):活性增高可诊断胰腺疾病

2.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指标之一

3.心肌肌钙蛋白I(cTnl):肌钙蛋白(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

4.血尿酸(UA):诊断痛风的主要实验室依据

必看考点22、血糖、血脂代谢检查

1.糖代谢检查

(1)空腹血糖(FB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空腹(FBG):3.9~6.1mmol/L

糖尿病:空腹7.8mmol/L或随机11.1mmol/L二、糖化血红蛋白(Ghb)

(2)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参考值:HbAlc:4%-6%。

临床意义: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2.脂代谢检查

(1)总胆固醇(TC)成人5.18mmol/L(mg/dl)升高见于高脂血症

(2)三酰甘油(TG)成人1.70mmol/L(mg/dl)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或高脂血

(3)高密度脂蛋白(HDL)≥1.04mmol/L(40mg/dl)

(4)低密度脂蛋白(LDL)3.37mmol/L(mg/dl)

必看考点23、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大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带有传染性,应注意尽快隔离;

“小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必看考点24、中医药信息

1.特点与来源

来源: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整理分类);三次文献(综合分析)。

图书:全面可靠,时效性差;报纸:时效最强;药品说明书:指导用药首要依据。

2.传统文献

(1)主要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

最早中医典籍

《巢氏诸病源候论》

证候学

《伤寒论》

“众方之祖”

《温疫论》

论温疫

(2)主要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

三品分类,最早

《本草纲目》

影响最大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3)主要方书典籍

《肘后备急方》

急症手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备急千金要方》

妇婴病

《普济方》

收方最多

《太平圣惠方》

方药兼收

3.现代信息

(1)《药典》(2版),1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2化(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3生(生物制品);4总(总则)。

(2)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专著

中医药工具书与文献

药品集和专著

《中药大辞典》

辞书,综合性本草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实用性和权威性

《中国医籍大辞典》

首次全面整理

《中华本草》

民族医药

《中医大辞典》

全面,综合性辞书

《全国中草药汇编》

第二次中药普查

(3)互联网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期刊);万方数据库(会议);维普网;中医药在线;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必看考点25、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

1.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1)患者用药名称、适应症、禁忌、用法用量、用药时间、不良反应、价格等

(2)医师用药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

(3)护士用药药物的配伍及禁忌、剂量用法、注射溶媒、浓度、滴注速度、药物的稳定性和配伍的理化变化、药品的保管等。

2.咨询技巧

(1)沟通的技巧:认真聆听;语言的表达;非语言的运用;掌握时间;







































白癜风正规医院
成都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dem.com/lcbx/1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