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新,交通的心浅议老城区更新中交
导读5月24日上午,年清华同衡学术周分论坛“老城区新生活∣存量空间的基础设施更新”举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马俊来以“生活的新,交通的心——老城区更新中的交通修补价值观与对策”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对如何解决老城交通问题的思考。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一个“喜新厌旧”式的快速扩张发展阶段。城市功能板块的空间分离有所加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思考聚焦于存量更新和城市病治理。关于老城区生活的理想交通范式和交通改善方法,已经形成了很多学术共识。但我们发现,尽管很多城市不断地开展老城区交通修补工作,老城区的交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很多共识性的措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成效,似乎老城交通正在变成一个无解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我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存在偏差?1.老城交通之殇老城区的城市空间格局是从非机动化时代逐步演变形成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尺度更加适应非机动化时代的交通需求。当前时代发展带来的城市机动化交通快速发展,与老城区有限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是老城交通问题的根源。想快速连通,没通道;想公交优先,没路幅;想慢行优先,没空间;想规范停车,没场地。这种交通矛盾带来了一系列交通负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老城区的发展危机。在老城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商业空间因为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带来商业氛围的削弱;很多居住空间由于过度强调车辆进入,引发行车和停车占道,使得慢行生活空间不断被侵占;很多街道空间存在的各类停车秩序乱象,影响了城市整体的面貌和形象。这些由老城交通引发的空间问题的集聚,最终影响到了老城区的发展活力,使得很多城市经济生活的吸引力重心逐步转向了新城区。老城交通负面问题所引发的老城区发展危机2.新城之失落VS老城之禀赋但我们也须清醒认识到,新城区也并非绝对的乐土。很多城市的新城格局将机动化交通运行作为交通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