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她的丈夫车祸辞世,悲痛化作非凡视觉体
好报原创作品,作者:报十二娘
她享受过刻骨的爱,也不辜负人生的痛,
她一生生活在艺术中,她说:我憎恨庸常的生活。
视觉艺术女神
她叫王小慧,旅德三十年,作为德国艺术界的缪斯,知道她的德国人比中国人还多。
她曾为奥黛丽·赫本掌镜。
奥黛丽·赫本(王小慧摄于年)
她最喜欢拍女人,拍花。她镜头下的花,就像表达女人的孤独,女人的欲望,女人的寂寞。
她享受过刻骨的爱,也不辜负人生的痛,她一生生活在艺术中,用镜头创造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她说:我憎恨庸常的生活。
这个6月15日,是王小慧的59岁生日。
双子座的她曾说:“态”这种东西是靠多年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成模仿的,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东西。姿色可能随着年龄消失,而“态”则可以长久保持。
王小慧骨子里透出的沉静、美丽和优雅。正是她历经生死、爱和痛之后,在艺术的世界里修炼出来的“态”。
年,王小慧出生在天津,5岁那年,父母因为政治原因分开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因为“出身不好”受尽折磨,王小慧也因此常受批判。但父母尽力给女儿一个充满爱的童年。
受家庭环境影响,王小慧从小就喜欢艺术。13岁生日时,父亲特意送她一台海鸥相机。以小板凳为三脚架,王小慧有了自己的第一张摄影作品:大桥。这开启了她的摄影生涯。
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因为没有专门的艺术院校,王小慧选择了唯一跟艺术有关的专业:建筑学。
在同济大学,王小慧没有忘记她所热爱的摄影,她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小组,经常在暗房冲洗照片到深夜。
大二时,王小慧和一位名叫俞霖的同学,同时被学校选中专修德语,准备出国学习。后来,留学的事情出现变故,但这促成了两人的交往。
年,王小慧和俞霖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青年教师,一起被派到德国留学。
出国前夕,王小慧和俞霖办理了结婚手续。意气风发的他们带着新婚的喜悦开始了旅德生活。
王小慧与俞霖
在德国,王小慧一边读博士,一边在两所大学教书。在欧洲很多地方的旅行和拍摄中,她更加痴迷摄影了。
有一年圣诞节,俞霖给了王小慧一个惊喜:在家中为她办了一个摄影展。朋友看了之后,就把王小慧带到了法兰克福书展,当时就有四家出版社要为她出书。
得到肯定的她,萌发了做专职摄影师的念头。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已经让王小慧失去了激情。而在艺术中,她总会有新的灵感,新的创作。
可是,美好的生活突然被撕裂。年,为完成摄影约稿,他们在去布拉格旅行的路上,因为一场车祸,俞霖永远地离开了王小慧。
身受重伤的王小慧,在本能之下,依然拿起相机拍摄病床上的自己。这些照片,后来被称为世界上最真实的自拍。
病床上的自拍
此后7年,王小慧都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写日记、拍摄成了她纪念丈夫、自我疗伤的最好办法。
在俞霖出事之前,王小慧就曾有过一次精神创伤。那是在年,迷恋王小慧的德国男人安斯佳,因为得不到理想的爱情而跳楼自尽。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王小慧不得不改变当时的回国计划,留在了德国。如今,作为德国艺术界的缪斯,知道她的德国人比中国人还多。
在变幻无常的脆弱生命里,王小慧开始感受到艺术的强大和永恒。她背着器材不断地出走、拍摄,也渐渐走出了阴影,并成为职业艺术家。
带着对人生痛彻心扉的思考,王小慧把情感倾注到了她的作品中。
年,她担任编剧、导演,拍摄了艺术片《破碎的月亮》。
《破碎的月亮》剧照
年,王小慧把安斯佳的事情写成了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因为安斯佳喜欢蓝色的东西,连蜡烛都要用蓝色的。
年,王小慧出版了《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一书。这本包含了她的生活经历、精美摄影作品、和哲理性思考的书籍,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再版30多次,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果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记本和照相机。”王小慧习惯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东西拍下来。
在互联网大时代,王小慧曾在不同场合提倡“我们的视觉日记”,希望大家运用自拍、随手拍等方式,记录生活的轨迹。
如今,王小慧已在世界许多国家举办过艺术展,作品屡次获奖。她还在国内外出版过约五十部个人作品集和书籍。
王小慧的部分图书
在《双子座:对话中的王小慧》一书中,王小慧引用了徐志摩的一句话:我憎恨庸常的生活。
王小慧从小读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从那时起,她就希望自己做一个不庸常的人。
她不喜欢平庸的人生,不喜欢做计划,不喜欢看到老、看到死的生活。
但母性让她渴望像普通女人一样,有个自己的孩子。与一位艺术家男友分手后,王小慧感觉自己拥有一个孩子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
心灰意冷的她从年开始,历时7年,通过观察与记录中国“独生子女”的历史现象,创作了“红孩儿”系列作品。“红孩儿”那漆黑的背景,抽象的脸庞,也显示了王小慧经历感情煎熬的心境。
《红孩儿》系列作品
在摄影中,王小慧最喜欢拍女人、拍花。女人如花,而花开花谢很是无常。
王小慧作品
她常将花的局部特写以极其艳丽和夸张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表达生、死和爱的主题。就像表达女人的孤独,女人的欲望,女人的寂寞。
奥黛丽·赫本(王小慧摄于年)
王小慧作品:《女人的照片》王小慧作品:《粉面桃花》
王小慧作品:《失落天使》
王小慧作品:《我的前世今生》
在摄影展中,为了用影像再现莲花从开放到枯萎——即一朵花的一生一世。在10天10夜的时间里,王小慧每隔一小时拍摄一次。
百花之中最爱莲的王小慧,还曾在展览中,运用玻璃、雕塑,灯光,音响、影像、行为艺术等元素打造莲蓬主题艺术。用美轮美奂的花之迷宫,诠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庄哲学。
王小慧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对眼前景象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她常常引用梵高的话:艺术家靠痛苦滋养灵魂。
“如果说痛苦是艺术家的滋养品,而平淡的生活则容易让人庸常从众。那么我觉得,上帝给予了我太多”。王小慧不想辜负她的苦难。
作为一个女人,她更希望简单、平静的生活,而作为艺术家,仅有幸福是不够的。苦难,有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进步和飞跃的关键点。
从建筑学到摄影,再到写作、拍片,王小慧以艺术家的敏锐和大胆创新,不停地在探索新的领域。
“我宁愿做一个失败的探索者,也不做一个不再探索的成功者”,王小慧说自己就像童话故事里穿了魔鞋的小人儿,想停也停不下来。
年,作为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年度艺术家,王小慧在慕尼黑宝马总部举办了一场以影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声光电为主角的“无边界”主题展览,吸引了5.7万人到场观看,而慕尼黑的总人口不过万。
年,王小慧提出了跨界艺术的概念。而她有意识地探索跨界艺术,是在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当时她发起了名为“梦想计划”的艺术计划。这个充满创意计划,由全国各地的一万人共同完成,因为“一个人的梦想是渺小的,一万个人的梦想是伟大的”。最后,“一万个梦想”以一个超大型的装置作品,呈现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这个装置体现了从空间设计、灯光、音响、影像、书法、到多媒体互动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成果。
现在的王小慧不仅拍照片、写书、拍影视作品,还做雕塑、做装置、做影像、做设计、做新媒体艺术和大型艺术活动。
她在用各种艺术形式感知世界、诠释对生命的理解。
在艺术中变幻无穷的王小慧,展现给大家的,永远是言行之间的优雅、艺术化的美感,但她从不刻意追求时尚。她很多年没有改变过发型,很多年只穿三宅一生的衣服,衣柜里多是黑色的衣服。
多年来,王小慧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创作中,艺术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她喜欢住在喧闹的都市中心,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孤独的状态中工作。
因为对她来说,“孤独是艺术创作的最恰当状态”。
文字由好报撰写,图片来自网络及王小慧博客。
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好报
移动互联时代的自由生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