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女性继发性不育 > 临床表现

罗丹最好的散文女性悲怆鸣奏曲

开栏语

武大人写;写武大人

抒发校友情怀

追踪校友足迹

展示校友风采   

缘起

叫罗丹的人不少,写文章的也不止一个。但是看到武大教授发来的这篇文章,我似乎听到了属于女性的悲怆奏鸣。

作者:程亚林,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现已退休。著有《诗与禅》《近代诗学》《悲剧意识》等。

罗丹最好的散文是一首首女性悲怆奏鸣曲。这里有每到夜晚总是点亮一盏特制的马灯,等候永不归来的儿子归来的外婆;有年轻时便守寡,全凭捣蒜似的磕头和彻心彻肺的哀哭才为孩子们守住了丈夫遗留下的老屋,重组家庭的一线希望又被不懂事的孩子们掐断,后半辈子都在有意破坏自己的美丽,最后只能带着一副僵瘪的身躯离开人世的母亲;有严守“高贵”、倔强家风而变得目光苛刻、表情冷淡、用威严抵御内心孤独寂寞的婆婆;更有屡遭挫折和不幸但自强不息的作者自己。她们带着为生育而涌流的血,为支撑家庭啜饮的泪,为承受侮辱和损害而留下的斑斑伤痕,在人间,也在罗丹的散文里组成了一道色彩浓重、内涵深邃的风景。

透过这道风景,我甚至读出了中国苦难女性的人生哲学:为子女,为家庭,她们可以坚守无望的希望,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冷漠无情,但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为了实现崇高的人伦目标,她们能够毫不犹豫地毁灭自己的希望、青春、温柔与美丽,尽管明知这要付出虐待自己、泯灭自我的代价。这是她们真实的愿望,无可选择的宿命?还是传统文化或社会现实提出的绝对命令?我不知道,但我感到罗丹用她的散文尖锐地提出了这些沉重而又值得思索的问题。也许只有敢于描述、思索苦难的人,才能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习以为常的心态转换为问题矗立在人们面前,迫使人们过思索的生活。

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对女性来说从来就是一架失衡的天平。男性遭遇痛苦和不幸,可以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穷而后已;女性遭遇痛苦和不幸,则只能向隅而泣,缄默无声,默默忍受。一种生理学的解释是:女性因为具有分娩能力,能承受全身被撕裂的痛苦,所以特别能承受苦难。一种社会学的解释则是:当年如果不是周“公”而是周“嬷”制礼作乐,为社会制定政治伦理规范,情况可能会颠倒过来。但这些解释寻找的仍然是生理和社会的宿命,正是在这种宿命论中,女性苦多鸣少铸成了历史上、现实中铁的事实。这个事实,掩盖了多少社会历史真相和心灵底蕴,几乎没有人去想。

但男人们鸣叫的又是什么?怀才不遇,官场失意,忠未见用,智不见赏,统统是充满功名利禄渴望和自傲自怜心态的喧嚣和尖叫,还夹杂着扑鼻而来的俗气、浊气、臭气!更卑鄙的是,他们往往以男女之情、夫妇之道、思妇怨女之辞比喻所谓家国君臣之理,孤臣孽子之情,以他们得之实浅的女性痛苦作为宣泄自己俗心浊情的象征性工具,还要人们潜心揣摩,吟咏玩味!这更以似怜实弃、似捧实杀的手段遮蔽了女性的痛苦。于是,历史上充满了这些霸主、“代言人”堂皇叙事式的矫情假情,却几乎没有彻人肺腑的痛苦真声。

它带来了严重的异化。一是不少女性遍体鳞伤却甘愿作花瓶;二是不少人认为散文、美文就应该是花瓶式女性化或虚荣女性假胸假臀化的文类。因而,一到禁止思索痛苦、提倡歌舞升平的时代,总少不了花瓶式女性、花瓶式女性化了的散文美文以及貌似深刻、故作宏大实则眼空心空、中气不足、假胸假臀式美文。它们联成一气,压住了一切痛苦的声音,特别是痛苦女性的声音。

现代哲学认为人只有沉入痛苦深渊与痛苦抗争才能了悟人生。如果历史和现实中这么多既沉入了痛苦又与痛苦抗争的女性渊默无声,人类真能了悟人生吗?

也许是因为当代散文读得太少(但愿原因在此),罗丹散文却使我听到了深渊里隐隐的雷声。它也许还很孤细,但敢于直面痛苦,尤其是女性的痛苦,已使它超越了许多堂皇宏大的“舞洋洋笙锵锵”之声。惊雷可能没有甚至不必要,能使一滴悲怆的泪水挂在本质上都在人生苦旅中含泪行进的人们的眼角,就足够了。

我只见过十七八岁时的罗丹一面。她小巧得可以让你面对她体会“大千世界一粒米”的意境。但是,她用小巧的身躯经历、承受了苦难,并抱着深深的同情体悟到了女性的苦难甚至人类的苦难,于是这“一粒米”中便有了“大千世界”。她拥有的“风景”并不“缺角”,因为以“认识自己”为基础,她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人类苦难风景的中心。从这里望去,人类心灵的风景都将向她徐徐展开。

?怀念法国汉学家谭霞客先生

?珞珈山——思想者的摇篮

?叶君健的武大学生岁月

?发现泰戈尔:西方与东方的相遇

武大人写|写武大人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dem.com/lcbx/8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