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号脉10分钟可以入门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脉诊学几招,中医能过招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心肝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肺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结构谓之:橄榄形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以简述之:——夏脉体最大洪——秋脉体稍小濡——春脉体再小弦——冬脉体最小细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当最强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肾阴若水,肾阳若热,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上行——水生木,至心——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敛降;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与心路汇合。最后,金生水,肺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左手尺脉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右手尺脉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10分钟让你学会中医号脉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号脉方法详解: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实用举例
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
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
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触脉力差不多,并没有随着重按力度明显增加的感觉。就像书上所说如按葱管。大失血病人因机体突然供血不足,脉搏会因心脏代偿而加快。失血越严重则心博动越快,患者生命越危险。所以仅以脉体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还要结合其它方面。需要细细体会。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触脉力差不多,并没有随着重按力度明显增加的感觉。就像书上所说如按葱管。大失血病人因机体突然供血不足,脉搏会因心脏代偿而加快。失血越严重则心博动越快,患者生命越危险。所以仅以脉体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还要结合其它方面。需要细细体会。
切脉六感之速率论
速率快慢是以患者平时的心律为参照的,而不是西医的60至之间都视为正常。我们不知道患者平时心律多少,只能根据病人的身体素质估计。脉搏速率过快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热,热又分虚实。实热脉搏快而有力,脉体大。虚热脉搏快而细,脉力相对较小。无论虚实都是机能亢进的状态。但是虚热亢进不是真正的亢进,只能通过滋阴平衡阴阳以祛热。二是急性失血造成的心脏代偿。
切脉六感之韵律论
脉搏有正常的韵律,韵律失常可分两类:一是绝对失常。象结代脉。二是相对失常。相对失常时脉搏的搏动间隙稍微不一致,时快时慢或脉力时大时小。这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打桩,开始时精力充足,打桩的速度均匀,力度相当。当他疲劳时,他就维持不了一个匀速,匀力了。绝对失常与相对失常都是心气受伤的表现,只是轻重不同。
切脉六感之硬度论
我把硬度总结为一种刺激。外科医生的都知道血管在做手术时被器械碰到会急剧收缩,而管壁变厚变硬。这是直接刺激,收缩比较剧烈。在人受到疼,胀,寒冷等刺激时,都会因强度大小不同脉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硬度。
以上韵律及速率两手表现基本相同。其它的四种感觉两手及三部皆可表现不同。这就关系到起病位的问题了。
为便于理解我是分开叙述的,而在辩证时都是要综合分析的。再者切脉重在实践。就算摸不准,也要把每个病人的脉都认真摸一遍。再结合病人的望闻问诊分析。时间久了自然就有经验了。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什么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中医养生进补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养生进补的原理是什么?进补需要注意些什么你知道了么?如果还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么就应该继续看下面的文章了,相信是对你养生有好处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第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第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第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第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而人体的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气的运行方式称为气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人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人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人失常,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气机失常可以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都、气陷、气脱等等。结合到脏腑的病变则可以表现为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等等。
血是人体脉管内循行着的红色液体,和气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对机体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血还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感觉灵敏,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与气之间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营养物质和津液再转化为血液,这当中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生成后的循行和输布,也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气对血液循行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对血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保证和促进了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脏腑的功能又反过来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不仅能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的循行,同时保证血在血脉中不致溢出,即气能摄血。当气的功能降低或失常时,均对血产生不良的影响,气虚使脏腑功能下降,如脾胃功能减弱,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造血减少,导致血虚证的发生。气虚时,可导致血行缓慢,严重的会造成血液瘀阻。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即所谓“气不摄血”。
各种补益方式,既补气又补血,使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保证气血生化充足,保证了气血的正常作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人体的亏虚,不论是阴阳还是气血,最终都体现在五脏上。所以中医在注重阴阳、气血补养的同时,十分注重五脏补养。所谓五脏,是指中医根据脏器的形态、功能不同而确定的五种功能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着藏精的作用,中医谓之五脏坚固,反之则认为五脏亏虚。《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故能长久。”《灵枢·本藏》说:“五脏皆坚者,无病。”在五脏之中,中医十分强调以脾肾为本。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肾关系密切。所以有“肾为先天”之说。先天禀赋好,给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有了这样的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后天调养和资助。
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脾肾之间也就是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的重要性。
所以,知道了养生进补的原则你就清楚的懂得养生该如何高效的进行了。
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白癜风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