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女性继发性不育 > 疾病预防

脉诊实在易一跟着姚老学诊脉

这样讲授的内容,这样讲授的办法,实际上是谈脉诊不弦乎,它很实在。如果说二十八脉、四十多种脉不可想象,那是他没有认真地在临床上进行实际的操作,没有实际的感受。实际上,脉诊比拉二胡、拉小提琴、弹钢琴都要容易得多,什么意思呢?你比如弹钢琴,他的指力、轻重、柔和度、刚强度和速度,他按下去很有感觉的,那个弦乐的功力,那都是只差一点点的,但那个表现出来的音色却差很远的。实际上,像四岁、六岁的小孩能通过几级钢琴的考试,那都比医生学脉诊的功夫花得多得多!如果我们有四岁、六岁小儿学钢琴的精神,拿出他精神的十分之一,脉象就掌握了。有些大学问家宁愿坐到研究室,坐到讲台上“坐而论道”,中医现在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就是“坐而论道”。如果中医没有临床,没有实际根据,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中医本身有短板嘛!它的实验室不要说它很不成熟,它基本上是缺的,那已经是一个短板,如果你不用实际的内容补上去的话,中医绝对是无根之木,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有些人宁愿从玄学上来解释中医,因为用现在科学解释不了,就觉得好像中医硬是个超然的产物,是分泌出来的一种思想方法,一种逻辑方法,宁愿这样讲。或者有些从文化背景分析,从控制论、系统论,从气象医学分析,而就不论临床,就不论实际,就不论辨脉证,真要了命哪!那是掏根哪!这样的学问越做得大,中医就越完了蛋!等你“坐而论道”到连篇累牍的大书、成果拿出来之后,老百姓抛弃了你,你解决不了问题嘛!你治不好病,常见病都被西医揽掉了,急救症就更被西医揽掉了,你揩西医的屁股又揩不好,老百姓要你干什么?我父亲讲一个故事,原来江西属于中南区,第一次中南区卫生工作会议请他去参加,我们国家的早期领导人陈云就参加了,陈云讲了这样一句话:“共产党是不会消灭中医哟!”。为什么啊?汪精卫当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的时候,采纳了议员余秀的讲法,“取缔旧医”,就是取缔中医,结果搞得全国的中医上街游行,要取得合法地位,要否定这个议案,要取得合法的办学资格。当时几十万、上百万的中医和支持者上街游行,才争取到了这个法案的否决。当时国民党差点通过了。那么陈云这番话是有历史背景的,我们共产党是不会消灭中医的。如果当老百姓不要中医的时候,那就怪不得共产党,一点没错!你现在治得好几个病?你举目一望,你跟着的老师治得好几个病?你个个随访一下你的疗效有多高啊?硬不愿脚踏实地地做点临床实际工作。什么都去分析,辨脉证不分析;什么都会讲,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观察临床疾病,不会观察它的现象和变化;什么都懂,现代数理化都懂,就是不认得药!中医院校这些问题还会轻哪?你搞诊断的,你会摸脉吗?你搞内科的,你会看危重症吗?你讲伤寒温病的,你看过时病,你看过传染病吗?“坐而论道”,得了啊!懵本科班、懵研究生好懵,懵懵你自己家人看,懵懵病人看。如果吃了药病仅有好转,那你只有30%的正确率。当风寒湿三气为病时,你开的药祛点风寒,病人的症状也会好转。但湿没去掉,病就会反反复复发作。好转算什么了不得,要拿断根率来。这部分内容“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不能放弃,什么意思?脉不稀奇,脉是指下的感觉,就跟你看到了红、黄、青、蓝、紫一样,你看到了颜色的差异,你指下感觉也是不一样。有些人宁愿去玄想,去讲一根脉管三部九候、二十八脉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宁愿为了面子讲这样不成气的话,就不愿坐下来摸一下脉,学一下脉诊。我们这里就从实际的感觉谈起,为什么这样讲?我跟我们研究室的研究员讲了脉搏分类的要素,从理论提炼出要素来没错,但理论从哪里来?理论从实践来!理论从感觉来!从你摸得多来呀!指下感觉是什么?很简单,先谈感觉,我们讲二十八种脉、四十几种脉,很简单,就是指头的感觉,为什么?医院培训护士诊脉,护士说很容易掌握,讲的就是这节课。这样的课也不是我的发明,是我父亲点醒我的。所以从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这个角度切入讲,大家都好理解。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脉象分二十八脉也好,分四十种脉也好,它取了名是有一个概念,一定要取名的,不能不取名的。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就是由理论构成,理论的逻辑演绎是由判断句构成,正面反面的判断句,什么是什么构成,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科学技术没有概念,什么都没有。脉象必须取名,因为那是概念,那个取名无非是来源指下的感觉不同的分类,所以我们讲分类学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那么所谓虚脉、实脉、大脉、小脉,都是指下感觉的客观分类,我们取了一个名。不取名没有概念,你确立不了你的印象,你传承不了这门技术,你也理解不了后面演绎的医学理论,必须取名。但是取名大家要知道,是同类的脉作为一个取名的依据,而这个类别是指下感觉的类别,先要从客观的指下感觉来谈。脉象不稀奇,你看到舌苔黄、舌质红好稀奇呀?那无非是视觉比较灵敏,触觉比较迟钝而已。所以脉象操作流程里面的第一要义,注意,昨天我们讲了脉象操作流程,但是第一要义要强调,第一要义是潜心。操作流程,如何摆姿势都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潜心。潜心的意思是两方面的:病人要不受干扰,要静心;医生要专注、要静心。人类的触觉比视觉的灵敏度要迟钝的多,分辨率没有那么精细。视觉上颜色相差一点我们就能看得出。临床上讲观察观察再观察,是用什么呢?是灵敏的视觉作为代表,来表达你实际的方方面面的体会。为什么要用视觉作代表?第一,视觉来得灵活,第二,视觉来得灵敏。所以有的人讲,我们客观对客体事件的感受,80%以上来源于视觉,是对的。那么听觉尤其是嗅觉就很迟钝,比嗅觉好点的,但是也偏迟钝的是触觉,这个触觉如果你不潜心根本就不可能摸准。你不长期训练自己的触觉的话,你摸不到很精准,你的触觉的感觉得不到提高,如果你要提高你的触觉乃至脉诊的水平,你就要每次都潜心摸脉,就慢慢熟能生巧,触觉就灵敏了,好多脉你一落指就知道,不但是迟数你知道,浮沉你知道,甚至最难摸的涩脉和滑脉你一落手就知道,那就训练有素了。这些你一落手就知道的脉象,都是在你长期潜心的基础上。不潜心摸不准脉,浮浮躁躁,三个指头一搭,谈天说地,议论疾病,摆起架子,你休想摸准脉。所以操作流程的第一要义是潜心、专注,要静下心来,二耳都不听外面的事。否则,姚国美怎么会讲:“我们哪是候脉啊!我们是在听脉啊!”如果你潜下心来,那这些感觉不在话下,所以就比小孩子拉二胡、拉小提琴都容易得多,拉琴也要潜心于指下的感觉。那么客观分类什么意思?不知常则无以达变,昨天刘教授讲了正常脉,他讲的那些内容我都基本赞成,但是有些东西要补充,等讲各类脉的时候我们要补充。比如六阳脉、六阴脉、反关脉、斜飞脉,睡觉时候的脉,吃饭后的脉,这些都要补充。那么不知常则无以达变,照道理你应该先知常后达变,因为疾病是人体的变异,不是一个正常的常态!你要晓得异就要先知道常。照道理脉象仪首先要开发,最急需要开发的就是一个正常脉,而不是异常脉。正常脉作为参照系以后,大家学这些二十八脉、四十二脉,就有一个标准参照系。可惜现在个个地方都在仿病脉,不懂得做正常脉。中医对体质、对身体的倾向、状态了解得非常深入细致,可惜正常人里面的正常脉非常罕见,所以大家反而少见到正常脉。所以现在正常脉变成从异常脉的逼近。那什么叫正常脉呢?不大不小取中间,大是病脉、变异脉,小也是变异脉,不大不小,这实际上用变异来说明正常,可以,客观上可以,也是没有办法。那么上策是用正常脉作为参照系,你再来感受其它的变脉那就好感受。所以现在急需开发的脉象仪是正常脉。正常脉我们只能讲一下:从容、和缓、略略带软,尺脉以沉为度。不存在大和小、快和慢、浮和沉的问题,那么这是正常脉。那么这么多病脉是根据什么来的?第一,根据脉率,速率,率指次数,即单位时间的次数。这个好理解,快慢嘛,这个总好理解。那么一般正常人,我们原来古代讲一呼一吸五至,实际上大概平均数就是70到80次之间,比较折中的数字72到76,是吧!这个比较折中。但是现在有些健康人,比如说运动员他慢到60多次、50多次,只要他不经常挑战极限,没有损伤,他也是个正常人,那么生理性的缓脉它来得也和、也软,那也是正常脉。就是说,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群,每分钟72到76次是正常脉。那什么叫数脉呢?以后我们都会讲,比如每分钟超过80次到多点次那就是数脉。那么一分钟低于70次甚至低于60多次,低于70次那一般就是缓脉,缓脉之和缓也包括在正常人。所以现在提的口号对,西医也在思考,就是个体化的记录。如果他平时跳76次左右,慢慢得了病,他变了60多次,那就是缓脉。那么迟脉就接近60次,甚至低于60次,这个我们以后都会讲定义。还一种是疾脉,疾脉就快得很快,我们讲那个小孩的肺炎,丢得游泳池里面得的肺炎的那个小孩,一分钟次,西医超过了次他这个脉也就很数了。小孩的肺炎、心衰,有的医家还主张超过了次,你就要注意他有没有心衰,那么超过次往往就是疾脉,这个以后我们会大致的有一个定量跟大家讲。那么从脉象的次数就分成了数、疾、迟、缓四种脉,这好理解,这个不要多讲。缓脉要稍微讲解一下。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祖师爷,也是脉诊的鼻祖,他的徒弟王叔和写了本《脉经》。那么,他在《伤寒论》太阳中风里面就讲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脉缓者,名曰中风,那伤寒论里面的缓是不是慢呢?可以是,什么叫可以是呢?就是说他也可以不是,这什么意思呢?张仲景所讲的缓是弛缓,松弛的弛,松弛,什么意思?软,他正好中风跟伤寒好鉴别,而脉紧,脉阴阳俱紧是伤寒,脉阴阳俱缓、俱软、不紧张那就是中风。所以伤寒论里的缓是和软之意,是软缓之意,因为它是弛缓,松弛的弛,它是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软、不紧张,因为软是主要反应脉管壁的紧张度,它不紧张就软,就好像松弛一样,那就跟紧张的紧脉正好相反,好鉴别。那么张仲景当年,根据我们对史学、对气象学的研究,张仲景那个年头,不但生产力低,老百姓食不裹腹,尤其是它的低温环境经常伤害人体的阳气,而且是战争频繁的年代,所以灾民很多,经常吃不饱,这样的人群是一个什么体质呢?李东垣描写的最准确,脾胃气虚,甚至脾胃阳虚的体质的人也多。所以桂枝汤里面,他用桂枝助点阳,用大枣、甘草来补点脾气,比如说他倍芍药他就可以治里证,他加点饴糖他就变了小建中汤,甚至可以治虚劳,就是因为桂枝汤稍微有点调补性。桂枝汤是甘温也是辛温之剂,但是它比较甜,张仲景之所以要用这样的甘温,就是因为张仲景当年的感冒多半是脾胃气虚的人感冒,他无非是没有用党参、黄芪而已,所以他的桂枝汤证特别多,比麻黄汤证多。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风湿热多,为什么?因为吃得好,阳气盛,膏粱厚味化了湿,而那个时候没得吃,又冷、又伤气、又伤阳,又逃难。就跟李东垣讲的一样,饮食劳倦而伤脾,就是经常饥饿它就伤脾,那么逮到一餐就猛吃。所以张仲景伤寒论里面讲了很多次宿食,就是暴饥暴饱就产生宿食,用大承气汤把它下掉。暴饥暴饱也伤脾。那么李东垣讲得很清楚,那个战乱的时候,一夕数惊,刚刚睡下去这里就锣鼓哐哐哐……,要上城,敌人来攻城了,兵力不够,老百姓拿到锄头、扁担上城来帮助、防护。劳倦伤脾,所以他的脉会偏软,偏点弱,所以张仲景把它叫做缓。所以这里要申明,他那个缓是指软,松弛而弛缓,那么现在的缓脉的概念是慢,取得是跟西医所讲的一样,相对缓脉一样,它比较缓慢。所以从脉的速率上,那么我们可以分出四种脉来,这四种脉不匪夷所思吧!这个好简单,从数率来分,那么这个数率就是决定于心脏单位时间搏动的次数。注意有些脉缓是心脏跳动快,如有的二联律、三联律、奔马律也可以脉缓。我赞成孟庆云老师的讲法,现在搞一个纯而又纯的中医是不现实的。那么照我的话讲,现在搞一个纯而又纯的中医是不明智和不科学的,因为西医是科学的东西,它也是在观察疾病、判断疾病。凭什么这样相关,这么近的学科你不学啊,不对的啊!就跟西医看不起中医他不学一样,他一点科学精神都没有一样。那么当出现西医二联律的时候,你注意一下,他会出现什么啊?心脏跳两下,脉搏只跳一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脉搏的速率决定于心脏单位时间跳动的次数,特殊情况下不是这么回事,二联律更多的是心脏跳两下,脉搏搏一下,三联律甚至可以心脏跳三下,脉搏搏一下,这个要知道。这个缓脉你不能讲心脏跳动缓慢,不能的。当然还有特殊的心脏跳一下,脉搏就不跳,那种空搏现象也有,那个罕见,不须要去强记。但是这个比较常见,大家不能不知道,所以根据这个从脉象单位时间搏动的速率,我们就分出了四种脉,也就是说,数、疾、缓、迟四种脉,它的客观依据是根据我们指下的速度快慢的感觉来分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dem.com/jbyf/1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