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事儿她给了曹禺创作的灵感
天津出生的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创作的《日出》,曾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关于《日出》,很多人都知道曹禺将这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旧时天津法租界的惠中酒店,但对于剧中的女主人公陈白露,她的原型则不甚明了。
曹禺曾说,点燃他最终创作陈白露这个形象的,是一位“王小姐”。这位王小姐后来被文史学者考证出是民国名媛王右家。
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王右家最为后人谈论的是她的美貌和情感经历,但对于天津这座城市而言,王右家留下的不只有风月往事,还有她所创办的一个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刊物《益世报·妇女周刊》。
在天津的城市记忆里,王右家是一位有故事的美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
1“她这个人一下子就把我写陈白露的形象点燃起来了”
在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出生于书香门第。因生活所迫,陈白露只身走进北方洋城天津。聪明、年轻、漂亮的她,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交际花在如今并不算一个褒义词,而在民国时期,交际花也有着特殊的‘标准’。当年的名流名媛、摩登女子至少要符合四个标准:首先,有相当的学问,至少是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其次,在交际场中能应酬答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再次,要稍懂一点舞蹈;最后,还要能够管理家政。在这样的四条标准下,《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曾这样褒奖陈白露:‘你真是个杰作,你真是中国顶有希望的女人。’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这样一位香艳美丽、浪漫肉感的交际花,却成为一位‘堕落天使’,终在惠中饭店留下了‘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的叹息。”文史学者、《民国故事会》的主讲人徐凤文,在说起陈白露这个形象时这样感叹。
关于陈白露,曹禺曾提到“我写陈白露,自然是有很多生活的影子”。徐凤文讲述,曹禺曾在天津的惠中饭店与朋友小聚,其间遇到了一位如陈白露一样的交际花,而这位让人眼前一亮的女子却在之后自尽。年,影坛才女艾霞自杀;年,著名女星阮玲玉自杀,并留下了“人言可畏”四个字;年,英达的姑奶奶、著名影星英茵自杀。这些红颜的相继离世,加之“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触动了曹禺,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描绘出陈白露这样一位聪明美丽却又极具悲剧色彩的交际花形象。
“在这些社会新闻背后,陈白露的原型其实更贴近一位曹禺认识的女子,民国时期的名媛王右家。年,曹禺的父亲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王姓好友,万家与王家结成了‘通家之好’,曹禺也夸奖过王右家‘很迷人’。这位崇尚爱情、聪明漂亮却又命途多舛的王右家,在那个时代,也成了曹禺笔下的‘陈白露’。”徐凤文说。这样的考证从在天津出生的学者孙岳那里得到了证实。孙岳的外祖父一家与万家都在天津意租界居住,两家交情颇深。年轻时的曹禺经常出入孙岳的外祖父家。据孙岳记述,曹禺回忆说王右家“长得漂亮,也可以说迷人”“她这个人一下子就把我写陈白露的形象点燃起来了”,同时又强调说“她不是交际花,她是胡闹”“我同她不十分熟悉”。
2生活在天津的王右家是甜蜜的、美好的、神采飞扬的。在天津的这段甜蜜生活中,王右家确实读了不少书,加之她极高的天分,后来就办起了《益世报·妇女周刊》,热心文化事业
关于王右家,如今在网络上留下的是一张她的单人照片,还有一段被翻炒过很多次的情感八卦。王右家长曹禺两岁,生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女子大学,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只身去美国留学。年乘船回国,不久,王右家来到了天津。
从年到年“七七事变”,王右家主要在天津生活。在这几年里,她创办了一份报纸——《益世报·妇女周刊》。
在天津的这段生活中,王右家读了不少书,加之她极高的天分,后来就办起了《益世报·妇女周刊》,热心文化事业。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益世报·妇女周刊》是一份举足轻重的妇女刊物。该周刊刊登了大量有关妇女解放运动的论说,开辟了“母亲须知”“妇女应有的法律常识”“妇女与医学”“妇女传记”“妇女常识”“读书”“小说”“小园艺”等专栏,所讨论的话题广泛,涉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女性。
历史学者李净舫在研究了现有的关于《益世报·妇女周刊》的资料后认为,这份刊物对城市流行文化的捕捉比较敏锐,其真正用意不是宣传和推广这些流行文化,而是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角度,指出城市流行文化中存在的弊病及其对妇女运动的危害,并在抨击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有利于确立女性主体性的流行文化。
3王右家在其身后,留给了天津一份厚重的报刊,和一段往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的“摩登文化”流行,出现了“摩登男女”“摩登家庭”等新名词,但王右家主持下的《益世报·妇女周刊》比较担心的是,追求摩登的生活方式者,通常只是浅薄地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不